廚餘回收藏黑數 減量恐淪假象

臺中外埔綠能生態園區以收集臺中市生廚餘爲主要發電來源。(郭良傑攝)

六都廚餘回收量比較

廚餘若要能源化,須有足夠的廚餘量,而據環境部統計,近年家戶廚餘回收量逐年下降,從2018年約60萬公噸減少至2024年約50萬公噸,但仍有多個縣市今年1至4月每個月的廚餘回收量增加,尤其高雄市與去年同期比較,平均每月增加3202.25公噸最爲明顯。

臺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蘇忠楨認爲,廚餘回收量增減可能僅反映出地方政府有沒有認真推動廚餘回收政策而已;但也有學者專家分析,廚餘減少有2種可能,一是廚餘量確實從源頭減少,另一則是隱藏在垃圾中成爲「黑數」,淪爲廚餘減量的假象。

高雄市政府環保局表示,今年清潔隊加強執行破袋稽查作業,要求民衆配合妥善分類,也加強對公私場所垃圾分類稽查,落實廚餘分類,結合廚餘回收宣導,成效顯著,使今年度廚餘回收量大幅增加。

高市環保局說,高雄廚餘去化方式分爲「熟廚餘養豬」及「生廚餘堆肥」,前者主要標售給經再利用檢核合格的養豬場,後者交由環保局的大社、彌陀廚餘場實施堆肥再利用。

雲林縣去年廚餘回收量每月平均787公噸,今年加強破袋稽查及退運機制後,1至4月每月平均增至892公噸,但垃圾中的廚餘佔比,明顯從去年20%降至今年10%以下。

雲林縣政府環保局認爲,廚餘減量要「破而後立」,破袋後廚餘回收量會先增加,再設法從源頭減量,例如鼓勵惜食,或在家利用廚餘機自行處理廚餘再利用,如此纔是真正的減量,而非將廚餘混在垃圾中。

臺東縣政府環保局說,縣內今年1到4月廚餘量1629公噸相較去年同期1713公噸,增加84公噸,換算每月平均增加21公噸。去年垃圾中廚餘佔比24.96%,今年上半年降至16.82%,反映民衆對垃圾分類及減量意識提升,也代表民衆逐漸不再把廚餘混入垃圾丟棄。

桃園市政府環保局分析廚餘量增加的原因,包括人口持續成長、外食與外帶盛行、烹調分量過多等,導致可回收廚餘量增加;另外,政府加強宣導落實垃圾分類,配合垃圾破袋檢查,廚餘回收量也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