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乳牛「熱緊迫」日數攀升 氣象署:恐減少產乳量
▲乳牛在炎熱的夏天容易產生「熱緊迫」。(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周湘芸/臺北報導
隨着極端高溫愈來愈頻繁,連帶影響臺灣乳牛產乳量。中央氣象署指出,臺灣夏半年(5至10月)的溫溼度指數和熱緊迫(THI≥72)發生日數有明顯上升趨勢,嚴重熱緊迫(THI≥80)發生日數也持續增加,恐造成乳牛產乳量減少,甚至影響健康。
氣象署表示,以前的夏天,乳牛還能在早晨與傍晚享受涼爽時光,但數十年來,全球連續「高溫、悶熱」的氣候狀態,不只北極熊難以生存,也讓臺灣牧場的乳牛受不了。
氣象署說明,人類夏日站在太陽下容易感到空氣又悶又溼,是因爲高溫與潮溼帶來的不適,而動物也受到同樣影響,尤其對於乳牛來說,臺灣炎熱的夏天容易造成「熱緊迫」。
▲臺灣乳牛熱緊迫發生日數有明顯上升趨勢。(圖/氣象署提供)
氣象署指出,溫溼度指數是結合氣溫和溼度的指標,也是用來衡量乳牛熱緊迫的程度,一旦THI≥72,便被定義爲乳牛處於熱緊迫狀態,此時的乳牛就像穿着厚外套在桑拿房裡,會呼吸加快、食慾下降、產乳量減少,甚至影響健康。氣象署透過Mann-Kendall統計檢定法,分析臺灣6個百年測站(臺北、臺中、臺南、恆春、花蓮及臺東)的氣候數據,發現在全球逐年升溫的情況下,臺灣夏半年(5至10月)的THI和熱緊迫(THI≥72)發生日數都有明顯上升趨勢,嚴重熱緊迫(THI≥80)發生日數也持續增加。氣象署指出,農業氣象觀測網監測系統「農業氣象預報」中的「專區精緻預報」有溫溼度指數預報,可以幫助農民調整飼養方式,例如:加強遮蔭與通風、灑水降溫、調整餵食時間等,儘可能減少氣候對乳牛的熱害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