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發電難度高 學者指餵豬最好

臺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蘇忠楨認爲,依照臺灣多年廚餘去化經驗,最好方式還是直接餵豬。(嘉義縣政府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國外已行之有年的廚餘發電能源化,成爲臺灣擴大再生能源新選項。鑑於現行廚餘發電效益跟國外沒得比,再利用的廚餘量也少,臺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蘇忠楨直言,依照臺灣多年廚餘去化經驗,最好方式還是直接餵豬。不過,屏東科大生物資源研究所教授蔡文田則認爲,在躉購訂價、綠電憑證等誘因下,廚餘發電仍具發展潛力。

蘇忠楨說,目前的廚餘發電,處理廚餘量都很少,發電效率20到40%不算好,業者主要靠躉售臺電賺價差;但因臺電嚴重虧損,如此去化方式值得探討,加上去化有很多管道,目前去化或循環再利用的處理量都算小規模,若要放大規模恐會衍生其他問題,如臭味、堆置空間等。

他認爲,如要廣設廚餘發電廠,就要有足夠的廚餘量,等於變相要大家多產生廚餘,但此違背政府力推減量政策,最好方式還是直接餵豬。至於大家擔心的疫病問題,目前廚餘養豬須以90度以上高溫蒸煮至少1小時,對照世界動物組織研究研究和建議,臺灣對業者的要求更嚴格。

蔡文田則指出,臺灣發展廚餘發電確實有些許劣勢,但在躉購訂價、綠電憑證等誘因下,仍具潛力。

他說,廚餘投入生質能源發電是可發展方向,一來臺灣偏高的溫度很適合微生物生長,二來是國家政策;不過,臺灣要發展廚餘發電確實有些許劣勢,最主要是廚餘的油、鹽含量偏高,若能做好分類,把油瀝出來不要混雜一起,是可以解決油質抑制微生物生長的問題。

蔡文田指出,現行從事相關產業的經濟規模多數偏小,也是發展不利的因素之一,但可透過「共同處理體系」解決,只是業者間要有共識。廚餘發電一定會有困難,但初步都有解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