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狂卷,驚現0.38元/Wh最低價,企業說不卷,仍有利潤

儲能行業轟轟烈烈的“反內卷”,似乎收效甚微,因爲今天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行的2025EESA儲能展刷新了趕碳號的認知:有企業竟然報出0.38元/Wh的最低價,而且宣稱還有利潤。

EESA去年還有近千家企業參展,今年只有600多家,啓用了3個展館。整個展會沒有想象中的擁擠,現場也不嘈雜,像海外的工業展會。爲期3天的展會,一天時間基本上就可以看完。

展會是行業的晴雨表。今年EESA儲能展的縮水,實際上在今年上海SNEC上已經有所體現。當然除了行業確實有點冷,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同行的競爭。

在去年,兩場儲能展在時間上完全“撞車”:2024SNEC儲能展安排在9月25日-27日,而EESA儲能展則安排在9月2日-4日。作爲參展企業,不可能在短期內投入人力物力參加這兩場展會,而且客戶邀約也是個大問題,客戶只會參加其中的一個。一家逆變器企業在當時就向趕碳號抱怨,SNEC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其實就是要讓儲能企業二選一,據說每家企業都做了工作。

一方面是儲能行業的“冷”,另一方面則是中小儲能企業的“瘋”——瘋狂的報低價,瘋狂的內卷。

0.38元的報價,做出來的究竟是什麼產品?

展會上最瘋的儲能企業,莫過於沃橙新能源。這也是趕碳號最想深入瞭解的一家企業。

去年的EESA儲能展上,沃橙新能源首次把工商業儲能價格打了下來,工商儲直接報價到0.58元/Wh。

今年,它再次刷新儲能產品價格下限,交流側儲能系統0.38 元/Wh的全場最低價(含稅),再次震驚同行。

更爲誇張的是,沃橙新能源還喊出一個營銷口號——“家儲、工商儲、大儲一個價”、“永不宕機 終身質保”(終身是指15年)”。

牛,可以這樣吹嗎?一家儲能企業工作人員對此表示:“難以置信。我們電芯成本就要兩毛錢,三毛多根本沒法做。”

但是,沃橙新能源並不認爲自己在“卷”。在展臺上,該公司的高管拿着麥克風向全場觀衆反覆說:“這是一場革命,絕不是內卷!”

它是如何把價格壓到0.38元的呢?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它的“星曜石”儲能系統不是放置在地面,而是深埋在距地面2米以下。因爲深埋,所以儲能系統工作溫度低;因爲深埋缺氧,所以儲能系統很也難起火。所以,這套儲能系統是沒有消防系統的,這極大地節約了成本。

沃橙新能源的工作人員還表示,消防部門只管地上,不管地面以下,因此這套系統還可以應用在寫字樓、辦公樓等更廣闊的場景。不過,上述說法並不可信。

趕碳號查閱資料得知,目前國家層面對於 “地埋式儲能”的確尚未形成專門的技術規範,因爲儲能電站相關的消防導則和技術規程都是圍繞地上安裝制定的。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消防部門會對地下儲能產品的火情不管不顧。儲能產品無論是安裝在地面還是地下,都屬於消防部門的監管和救援範疇。

不過,地埋式儲能由於其特殊的安裝環境,確實存在消防難點,比如救援空間小、煙氣無法快速排出、滅火手段受限等等。

這種地埋式儲能“星曜石”系統,沃橙新能源宣稱自己是首創,同時表示:“0.38元是產品價格。我們提供的是交鑰匙工程,EPC也將由我們公司來做,確保品質。”

對這種新型的創新,業內也有些質疑——因爲這類產品目前尚未經過長時間的驗證,可靠性未知。大家都不確定沃橙這條路能不能走得通。

這家突破藩籬的企業,非常年輕。風鳥顯示,其成立於2022年8月,註冊資本1000萬;兩個自然人股東何傲航、徐玉平分別持股85%、15%。何傲航還控股一家互聯網企業——黃裳(浙江)網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互聯網的卷是出了名的,共享單車、外賣、出行……兩位創始人,或許是想用移動互聯網的方法來卷儲能。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叫“革命”。

一分錢一分貨,品質和價格難兼容!

對於0.38元/Wh的全場最低價,在沃橙新能源展位邊上的企業——萬金儲能一點也不害怕,甚至還打起了擂臺。他們推出的儲能櫃價格——只有0.498元/Wh。

趕碳號在今天下午參觀時,萬金儲能爲展會準備的1000臺限量產品,只剩下了340臺。這個銷售成績相當不錯。當場下訂單的客戶,預計在20天左右就可以供貨。

這個行業有點陌生的萬金儲能,同樣是資深卷王!

在杭州舉行的CIES 2025(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暨展覽會”)上,萬金儲能推出了0.0998元/Wh(不含電芯)20尺液冷直流艙。你以爲這個價格已經卷到極致了吧?可是,在今天展臺上,工作人員向趕碳號透露,價格還有下降空間!

把儲能艙捲到地板上的萬金儲能,可不是無名小廠。公司現在擁有80GWh產能,是全國最大一站式儲能系統智造OEM/ODM企業。總之,市面上叫得出名字的儲能企業,幾乎都是它的客戶。

趕碳號發現,不但是儲能,各行各業捲到最後,就是那些代工廠的天下、原產地的天下。服裝、玩具、家電行業的代工廠直接幹品牌成功的不在少數,就連拼多多上的土雞蛋土豬肉,也能直接把商超幹翻。秘訣只有兩個字:便宜!

但是,明明是慘烈的競爭,低價競爭,所有的“卷王”都咬死:自己不卷,有利潤。他們都不想背上價格戰、低價競爭的罵名,不願意成爲行業公敵……

萬金儲能展臺上的工作人員介紹:公司產品價格低,除了規模效應外,還因爲他們產業鏈更長,是從更上游的鋼板就開始佈局的。趕碳號在想,這不就是光伏行業從工業硅到組件的“一體化”麼?

萬金儲能隸屬寧波萬金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原來經營精密金屬零部件。我們不知道,其儲能的利潤是不是通過上游補貼得來的。

除了上面的 ODM (代工+設計),萬金儲能有相當多的業務是OEM (代工生產,品牌方出設計),根據客戶的要求選用電芯、PCS、液冷設備,萬金儲能會根據成本進行合理定價。

雖然價格卷,但是萬金儲能也是有底線的。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我們也不是所有客戶都接。有一個國內非常知名的國有儲能企業(趕碳號當時就在想,這家“非常有名的國有儲能企業”會是誰呢?是湖南那家卷王嗎?)也找我們。他們價格太低了,要求儲能倉的厚度是1毫米,我們拒絕了。我們用的都是2毫米的。假如是1毫米,在風吹日曬的環境下,極有可能不到5年,鐵皮都爛了。”

看來,價格無底線的內卷之下,今後我國儲能產品的質量問題,不僅僅會表現在起火等安全隱患方面,甚至還會因爲外殼過薄導致直接報廢。

後記

不久前,趕碳號寫過一篇寧德時代、比亞迪、陽光電源在中東開打價格戰的文章。當時還沒有意識到,儲能已經卷成今天這幅樣子了,居然會有0.38元、0.498元的低價!

最近,寧德時代江西宜春梘下窩礦區暫停開採了。趕碳號認爲這是一件大好事。供應的減少,也導致碳酸鋰期貨和概念股狂漲了一波。但是,上游的漲價似乎並沒有傳導到終端,就像硅料的漲價沒有傳導到組件上一樣。原因是相同的:沒有需求!

客觀說,我國鋰電池、包括碳酸鋰的優勢,是用環境資源、政策資源、金融資源換來的,代價昂貴且沉重。但是,最終體現爲產品時,只有0.38元!!正是中國廉價的儲能產品,在幫助歐美國家讓老舊殘破的電網仍可勉力支撐,度過這個夏天以及更多的夏天和寒冬。

這是我們希望的嗎?這是我們的初心與初衷嗎?

今天,EESA發佈儲能產業健康發展倡議:

……我們注意到,近期在行業交流和市場活動中,出現了明顯低於合理成本的報價、與實際能力不符的過度承諾,以及虛假宣傳和偷換概念等不當行爲。此類做法雖可能在短期內製造噱頭,但長期來看,會造成項目履約風險、產品質量隱患、客戶與投資方信任受損,並破壞正常的市場生態……

爲此,EESA將:1.完善展會及行業信息發佈的規範管理機制,探索價格合理性與技術能力審覈制度;2.推動行業自律公約的建立,明確反對虛假宣傳、偷換概念、惡意低價等行爲的底線;3.對存在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爲,保留採取必要限制措施的權利。

企業如果不想要高利潤,不想拼高品質,就想佔領市場怎麼辦?

說實話,在我們的大儲市場,以及中東、部分的亞非拉市場,客戶似乎只需要低價,拒談品質。市場和客戶心理,都已經扭曲了!舉個例子,德業賣到非洲去的儲能產品,就是幫當地解決照明問題,幾塊光伏板加上儲能,就完全滿足了客戶需求,不要提液冷什麼的,太貴了。

今天,趕碳號甚至有點理解價格戰了。在EESA儲能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年輕的企業,他們從各個領域殺進儲能,希望搏一把,衝一把,謀得一線生機。可能對於他們來說,儲能行業尚且有不錯的利潤,是紅海更是希望。這倒和前幾年很多企業衝進光伏行業有點相似。

不過,現在的儲能市場已經出現分化,過剩與內卷已現端倪:在國內大儲幾乎不賺錢了,賺錢的重心轉向工商業。海外市場仍然是集中在歐洲;由於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很多儲能企業對於是否進入美國市場,越來越遲疑,進而轉向放棄。

若將來我們的儲能企業把海外儲能市場,做成和光伏一樣,那就太可悲、可憐、可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