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三年暴跌近八成,儲能業聯手“反內卷”

近期,多家協會機構發佈倡議,上百家產業鏈企業聯手拒絕“價格戰”,一場席捲儲能行業的“反內卷”行動展開。

“十四五”以來,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連年翻番,但需求增長“難抵”產能狂飆,鋰電儲能系統的價格三年暴跌近八成。以產品同質化、無序“價格戰”爲主要表現形式的“內卷式”競爭,不僅嚴重衝擊產業鏈供應鏈發展韌性,還“卷”出了“傷痛”。

業內人士認爲,解決儲能行業“內卷”問題需多管齊下,政策引導與企業創新並進。

產能“狂飆” 全行業普遍虧損

“價格競爭曾經推動了技術創新和成本下降,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偏離了初衷。”遠景高級副總裁、遠景儲能總裁田慶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坦言,儲能行業已經出現“惡性循環”的趨勢。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約爲“十三五”末的二十倍,較2023年底增長超過130%。今年上半年,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較2024年底仍實現了約29%的增長。

其中,鋰離子電池儲能佔據主導地位,佔已投產裝機超96%。但與此同時,2023年至2025年,鋰電儲能系統價格卻跌去近八成,市場價格的下跌遠超技術降本的幅度,市場均價已低於成本價,全行業面臨普遍虧損。

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簡稱CESA)產業數據庫不完全統計,近一年來,314Ah(安時)電芯均價由0.4元/Wh(瓦時)下降至0.3元/Wh以下,280Ah電芯均價由0.35元/Wh下降至0.3元/Wh以下。2025年7月,源網側鋰電儲能系統入圍報價在0.404至0.525元/Wh,平均報價0.4462元/Wh,中標加權均價0.442元/Wh,環比下降4.98%。

業內人士指出,2023年以前,新能源配儲一度涌現大量低質項目。由於儲能電站普遍存在“建而不用”的情況,對產品要求較低,拉低了行業准入門檻。加之資本大量涌入,各類企業跨界涌入儲能系統集成領域。

據CESA產業數據庫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6月底,前15家鋰離子電池企業總投產產能已超過2100GWh(吉瓦時)。

目前產能還在繼續擴張。2025年1至6月,國內共新增84個儲能鋰離子電池生產製造項目,設計年產能1124.7GWh,包括新增投產產能142.2GWh、新增開工/在建752.5GWh、新增簽約/擬建230GWh。

田慶軍指出,目前全球儲能年裝機容量約2億千瓦時,即便翻倍至4億千瓦時,按國內現有活躍的1000家系統集成商計算,平均每家僅能分到400兆瓦時的訂單,遠不足以支撐企業正常運營。爲了活命,企業只能低價搶訂單。“目前行業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系統集成商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且這一比例仍在上升。”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也指出,不同企業生產的儲能系統產品性能差異小、核心指標(如能量密度、充放電效率)等相互接近,在性能、質量上沒有形成明顯差異化競爭優勢。用戶端難以通過技術指標區分優劣,被迫以價格作爲決策核心,供應商只能通過降低價格來吸引客戶,導致整個行業價格不斷走低。

破壞生態 “內卷”卷出“外傷”

當前,“內卷式”競爭已嚴重衝擊產業鏈供應鏈發展韌性,阻礙行業自身健康發展。

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約29.9萬餘家儲能相關企業。值得注意的是,已有4.54萬餘家相關企業註銷或被吊銷。其中,2024年年度註銷企業數量突破1.7萬餘家,遠超歷史同期水平。

部分儲能廠商爲了生存犧牲品質來提升成本競爭力。“爲了在低價中標後仍能盈利,個別企業會採取偷工減料、降低產品質量等手段,導致市場上出現一定數量的低品質產品,嚴重破壞了行業生態環境,也對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劉勇說。

儲能領跑者聯盟(EESA)近日發佈的《儲能產業健康發展倡議》也指出,近期在行業交流和市場活動中,出現了明顯低於合理成本的報價、與實際能力不符的過度承諾,以及虛假宣傳和偷換概念等不當行爲。此類做法雖可能在短期內製造噱頭,但長期來看,會造成項目履約風險、產品質量隱患、客戶與投資方信任受損,並破壞正常的市場生態。

“反內卷”不僅關乎儲能行業利益,更關係到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統計,2024年中國儲能企業全年簽約海外訂單規模突破150GWh,業務覆蓋美洲、歐洲、澳洲、中東等全球主要市場。其中,電池類與光儲類企業佔比超87%。2025年上半年,新增海外訂單規模163GWh,同比增長246%,業務覆蓋全球50餘個國家和地區,涉及出海企業超50家。

多家企業反映,國內的“價格戰”已經蔓延至海外市場,企業贏利能力嚴重下滑。“同時,利潤下滑影響企業研發投入,將削弱中國企業的長期競爭力。”田慶軍說。

多維破局 政策與創新並進

“反內卷”已成行業共識。儲能領跑者聯盟呼籲,儲能企業應圍繞綜合效率、安全可靠性、全生命週期成本等核心價值展開創新與競爭,以真實、透明、可驗證的數據和技術能力爲基礎建立客戶信任,共同推動產業走出低價與概念炒作的內卷,邁向高質量發展。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也在近日發佈的《關於維護公平競爭秩序 促進儲能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徵求意見稿)(簡稱《倡議》)中提出,鼓勵成員單位以技術、服務、信譽和履約能力爲基礎參與市場競爭。企業應根據自身經營狀況、成本評估和項目風險進行報價,避免不理性低價行爲。

據介紹,截至目前已有152家企業參與此次《倡議》,參與企業集中涵蓋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超級電容器、儲熱、PCS、BMS、儲能系統集成商、智能裝備、溫控系統、消防系統、設計規劃、施工安裝等產業鏈和供應鏈單位,有望逐步形成行業共識與自律。

《倡議》參與者之一廈門科華數能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行業的健康和高質量發展需要充分、公平的競爭。在加強研發投入、堅守產品品質的同時,科華數能注重生態體系建設,積極與行業內其他企業開展合作與交流,分享技術經驗和實踐成果,共同探索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路徑。

自律只是起點,政策與創新需並進。8月1日起,我國首部強制性國標《電能存儲系統用鋰蓄電池和電池組安全要求》落地實施,將儲能鋰電池安全要求從行業“推薦性”升級爲“強制性”,劃定了行業生存紅線。

在田慶軍看來,解決儲能行業“內卷”問題,一方面,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遠景正聯合行業協會,從安全可靠性(產品穩定性)、健康度(容量保持率)、運行能效(轉換效率和綜合效率)三個維度構建儲能評價體系,幫助市場區分“李逵”和“李鬼”,識別優質產品。另一方面,需要政策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包括給予容量電價、開放調頻市場、推進電力現貨市場等,完善儲能盈利模式。

從企業自身來看,增強內生動力是發展的硬道理。劉勇認爲,中標價格取決於材料週期、產能利用率、融資與保險條件、質保責任、商業模式以及供需結構等多重因素變量。企業需要通過持續創新、加強供應鏈管理和成本優化,開展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根據不同時期的產品價格和應用市場,設置產品成本價和最高投標限價,引導供應商由單純注重價格競爭,向更加註重產品技術、質量和服務轉變。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