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集成第一股”首份完整年報:“價格戰”承壓,毛利率繼續下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費心懿 實習生餘名偉 上海報道
4月29日,海博思創(688411.SH)發佈2024年年度報告。
這是海博思創上市後的首份完整年報。
今年1月27日,海博思創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爲資本市場上備受矚目的“儲能集成第一股”。
上市3個月有餘,海博思創的股價走勢跌宕,從發行價19.38元/股,到上市首日以73.60元/股開盤,最終發行首日市值便翻倍。三個月間,其股價最高之時觸及92.84元/股,東吳證券研究員曾朵紅一個月前還在該股的研報中給出了94.0元/股的目標價。
不過,目前,海博思創股價有所回落,最新市值爲130億元,但也已較其發行之時的市值翻了三倍。
毛利率連續承壓
財報顯示,海博思創2024年全年營業收入爲82.70億元,同比增長18.44%;歸母淨利潤爲6.48億元,同比增長12.06%;扣非歸母淨利潤爲6.28億元,同比增長11.87%。
其中,儲能產品總營收81.93億元,同比增長18.27%。產品結構較爲單一,儲能產品在總營收中的佔比高達99%。
不可否認的是,儲能產品近年來需求旺盛,海博思創是國內大型儲能電站集成商中的佼佼者。2024年,該公司儲能出貨量達11.815GWh,同比大增90.19%。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截至2024年年底,國內已投運電站裝機量排名中,海博思創位居第一。
而眼下,新型儲能行業招標集採過程中普遍出現的“價格戰”也令海博思創難以置身事外。
年報指出,電化學儲能系統產品價格受到原材料價格、行業競爭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今年3月,大儲、工商儲已雙雙進入0.4元/Wh時代,“價格戰”烽煙四起。
表現在上市公司財報中,2021年到2024年,海博思創的毛利率逐年下滑,24.80%、23.05%、20.02%、18.22%。
橫向與陽光電源(300274.SZ)、寧德時代(300750.SZ)等龍頭企業相比差距明顯,仍然處於低位。陽光電源2024年儲能系統營收毛利率達36.69%,同比增長4.07%;寧德時代2024年儲能電池系統毛利率爲26.84%,同比增長8.19%。此前的招股書也顯示,2024年上半年,被海博思創列爲同行業可比公司的派能科技、陽光電源等5家企業的平均毛利爲30.49%。
目前,海博思創的營收主要來自國內市場。從其市場結構來看,國內市場營業收入爲77.12億元,同比增長10.56%,佔總營收的93.25%。而海外市場營收爲5.39億元。
與國內外業務結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毛利率表現,2024年,海博思創在國內外市場的毛利率分別爲16.85%和42.14%。
國內的“價格戰”不斷拉低海博思創的綜合毛利率,而境外業務的高毛利率吸引着海博思創走向海外。
海博思創透露,公司2024年前後與法國獨角獸公司NW、全球儲能行業領先企業Fluence、行業領先開發商Luminous Energy、美國Clean Energy Services(CES)清潔能源服務公司等達成合作。其中與NW簽署的合作協議包含2025年底前供貨500MWh、2026年底前交付總計超過1GWh的儲能產品意向訂單。2024年10月,公司亞太地區新總部落地澳大利亞悉尼,亞太地區的多個項目合作協議和採購訂單也在同步洽談簽訂中。
海博思創還調整募資用途以加快海外本地市場的佈局。
海博思創於4月29日發佈了《北京海博思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於變更部分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實施主體、實施地點、實施方式暨向全資子公司增資並新設募集資金專戶的公告》,其中擬對募投項目“營銷及售後服務網絡建設項目”的實施方式、實施地點進行調整,調整顯示,原計劃在深圳、成都建設的營銷網絡變更爲美國休斯敦、聖何塞,並新增悉尼、菲律賓。
海博思創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張劍輝近期在公開場合談到,“我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希望3到5年,海外業務的規模能夠跟國內業務的規模齊平。”
全年營收波動大
儘管營收和淨利潤均實現雙位數增長,但由於儲能產品結構單一,其訂單和交付具有一定的波動性,公司在季度間的營收情況波動巨大。
分季度來看,2024年前三個季度營收分別爲13.47億元、23.39億元、15.10億元,而第四季度達到30.72億元。第四季度營收遠高於其他三個季度,是公司全年營收的主要來源。
公司解釋,主要原因是主營業務下游終端客戶多爲發電企業和相關配套企業,這些客戶具有嚴格的預算流程及計劃採購制度,使得儲能系統行業整體裝機規模下半年相對居多。
另外,儲能系統合同的執行與實施相對集中於下半年,客戶根據項目整體進度組織公司進行設備安裝調試,相關項目在下半年完成調試驗收的比例較高,所以公司下半年銷售收入佔全年比重相對較高,進而導致經營業績存在季節性波動風險,營收明顯集中於四季度。
事實上,海博思創的主營業務策略其實強依賴於儲能市場的交付節奏,缺乏多元業務的支撐和緩衝,而且受政策性影響較大。
2025年開局,“136號文”(《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25〕136號)讓“強配儲能”與新能源的解綁,無疑給行業扔了一顆重磅炸彈,也讓國內儲能產業發展的未來預期有所調整。
有媒體報道,張劍輝在談及“136號文”的影響時判斷,“此前,市場上基於價格的無序競爭,其實就是一個‘囚徒困境’。大家都知道這不是一條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但礙於很多現實情況沒有辦法。‘136號文’的出臺,對儲能產業,包括對價值的迴歸和價格的引導,都是一種極大的助力。”
張劍輝認爲,“儲能參與市場交易,走向價值競爭已成爲大勢所趨,儲能企業需要從電力系統價值和客戶價值出發,加大技術研發投入,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這個過程也將是一個大規模優勝劣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