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多體重、血糖還是升 醫:晚餐時間比算熱量更重要
研究發現,晚餐太晚吃的人,容易變胖,血糖穩定度也會變差。(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有些人明明吃不多,血糖與體重還是往上升,答案可能是太晚吃晚餐。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晚餐較晚吃的人,不只容易變胖,連胰島素的敏感度、血糖穩定度也會變差,與其每天精算熱量,不如早點吃晚餐,或是把主要的熱量往白天挪一點,讓身體代謝更好。
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粉專PO文表示,一項2025年刊登在《eBioMedicine》期刊的研究,分析92位雙胞胎的飲食習慣與身體代謝,結果發現,習慣把一天主要的熱量拖到比較晚才吃完的人,容易變胖、血糖穩定度也比較糟糕,證明身體有它的作息,晚餐吃錯時間,傷的不是胃,是胰島素。
張家銘表示,研究人員使用卡路里攝取中點,就是指一天中,吃到一半熱量時所對應的時間,越晚達到這個時間,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就越差。換句話說,晚餐越晚吃,或把一天多數熱量集中到晚上,身體的代謝時鐘已經準備休息了,怎麼可能處理得好,所以就容易變胖、血糖控制不佳。
張家銘表示,以前我們都太在意吃什麼?吃多少?上述研究則點出什麼時候吃更重要,研究也發現,睡得晚的人,習慣吃得晚,這樣的循環一旦固定,代謝狀況會越來越差,腰圍、體脂都會悄悄上升。
張家銘表示,這不是要逼所有人傍晚6 點準時吃飯,但爲了健康,建議把主要的熱量往白天挪一點,順着人的生理時鐘走,別拖到深夜才吃飽,這個概念在國際間叫做「時間營養學」,簡單說就是,吃飯也要顧時間表,找回身體的節奏,纔是健康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