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更美好生活場景
步入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的“好房子”項目示範區,恍若置身於公園社區而非傳統樓盤。春風輕拂綠地水景,孩童在廊道間追逐嬉戲,眼前的場景讓人不禁思考,“好房子”的概念早已超越建築本體,成爲對城市空間乃至生活方式的一次系統性重塑。
突出住房居住屬性在實踐中容易形成某種刻板印象:買得起算達標,能住是及格線,住房空間往往被簡化成可售面積。而今,“好房子”的亮相,既用設計智慧迴應民生關切,也以產品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當風雨連廊讓歸家路變成觀景廊,架空層化身全齡共享空間,開敞陽臺連接星空與煙火,建築不再是封閉的容器,而是承載日常美好的生活場景。
從“有房可住”到“宜居宜業”,“好房子”的探索正爲城市更新提供新的參照系。其核心價值並不在於技術疊加或資源堆砌,而在於能否迴應真實需求,在可負擔的範圍內提供精細、周到、有溫度的服務,爲城市建設提供優質可複製的新範式。
好房子的推廣仍面臨一系列制度層面的挑戰。比如,如何通過政策設計,讓“好房子”成爲市場主流?如何建立激勵機制,引導房企實現角色轉變?如何構建績效評估體系,確保“好房子”在後期運營中兌現承諾?這些問題的破解,將決定“好房子”理念能否真正落地生根。
“好房子”不僅是民生改善的切入口,也是住房制度現代化的試金石。城市更新的重點,不在於單純的以新替舊,而在於讓更多人住得安心體面、有幸福感。從好房子到好街區、好城區,連接的是生活細節,映射的是“以人爲本”的治理理念。當房子真正迴歸生活內涵,城市也就實現了從空間建設向品質治理的躍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韓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