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座“人民坊”營建美好生活新場景

本報記者 戚穎璞

城市空間日益有限,生活需求有增無減。這道必答題,上海如何解?

答案或許就是70歲阿姨顧惠華的日常。她的退休生活幾乎被三個黨羣服務中心的活動填滿。“書法、插花、做香囊的興趣課都免費,我和老姐妹們來不及參加!”

這類家門口的一站式生活港灣,在“15分鐘社區生活圈”裡統稱“人民坊”。2023年起,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方案明確,重點推動建設一批人民坊。迄今,人民坊在上海落地超100座,今年下半年將新增30座,成爲上海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在螺螄殼裡“精雕”宜居空間的關鍵落子。

一站式解鎖生活新場景

人民坊是什麼樣的存在?不同的居民心中,它有不同的模樣——

生活在楊浦228街坊周邊的居民覺得,幾十年前那份熟悉的煙火氣回來了。曾經的小賣部、理髮鋪、修理攤,如今匯聚成家門口的一站式服務中心。

“我有靜脈曲張,每天雷打不動要來理療的。”江浦路街道居民修琴把遼源黨羣服務中心當成健康驛站。

“這裡有家的感覺。”退伍軍人李宗偉說,自從家門口的靜安曹家渡市民中心社區食堂開業,吸引了不少住在其他社區的老戰友專程前來。

在楊浦居民封慶眼裡,人民坊是“職場重啓站”。失業後,經人民坊零工驛站牽線搭橋,他找到了工作。

“人民坊是一種新空間類型,精準滿足周邊居民和白領的多元需求。”上海市規劃資源局更新處處長駱悰說。從城市管理的視角看,人民坊無疑是優化社區服務供給的創新舉措,它通過空間的集約式開發和功能的複合疊加,以更精簡的投入實現服務效能的最大化。

更值得關注的是,人民坊的內涵已悄然發生變化:從最初自上而下規劃推動的項目,逐漸“生長”爲一種自下而上、由居民需求與社區活力共同驅動的生活場。

居民不僅是服務的享受者,更成爲空間使用的參與者、活動策劃的貢獻者。“我們看到,由於所在片區的特點、老百姓需求不一樣,人民坊也會有不同的演繹。” 下轉 3版(上接第1版)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聯席辦工作人員說,人民坊已在各區落地並演化出特色品牌,如徐匯“生活盒子”、嘉定“我嘉·鄰里中心”。今年,上海已經建成20個人民坊項目。

深挖存量空間新潛能

這麼多新增服務空間無一來自新造樓宇。記者走訪發現,不同社區都在想盡辦法,把存量空間重新規劃、改造並利用起來。

不起眼的存量空間,是如何被精準定位的?

“我們建立了行政線、技術線、社會線聯動機制,通過政府協調、專業團隊支持、持續收集民意,確保人民坊項目能夠落到實處。”普陀區規劃資源局副局長李梅表示,前幾年,大家排摸出一片灰色空間——小區內部一條三不管道路,一處違建浴室和一座髒亂菜場,如今,這個區域建成了泰山人民坊。

很多人民坊是從城市空間“邊角料”改造過來的,佈局也是因地制宜。

集成式人民坊比較常見,是由整棟大樓改造而來,內部空間“極致利用”。徐匯萬體匯只有三層樓,卻能囊括40多種功能區。有意思的是位於一樓的洗衣洗鞋房,佔地最小卻最受歡迎。

如果沒有適合的大樓怎麼辦?基層也有辦法——打造組團式人民坊。泰山人民坊以一棟白色建築爲中心,集成了休閒、活動、托幼、會議、閱覽等功能,不遠處配套有生境花園、菜場市集、社區商業,甚至吸引肯德基開出上海第一家社區門店。

楊浦遼源黨羣服務中心的每個空間都安裝了感知探頭,實時監測房間的使用率。使用率較低的空間,會及時調整運營計劃,讓公共空間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不到一年時間,這裡開展活動近千場,服務人數近11萬人次。

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

建設人民坊是“上半篇文章”。可持續運營是決定人民坊生命力的“後半篇文章”。這就要動員社會力量一起,政府引導、市場參與、居民共建。

核心是“老百姓說了算”。長白新村街道長白路第二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芳最近又忙活開了。“2016年啓動舊改時,我們徵求大家意見,引進社區食堂和健身房。2023年,居委引進了大家想要的修補攤位、理髮店。”現在228街坊的保租房來了很多年輕人,又開了深夜食堂、各種牌子的咖啡店,法律諮詢、醫療諮詢、再就業諮詢、帶崗直播也陸續上線。如今服務提升成了居委的一項常態化工作。

從長遠來看,人民坊實現自我造血是關鍵。許多人民坊都在嘗試引入企業運作。曹家渡市民中心社區食堂引入光明食品集團城市廚房。品牌化運維讓這座社區食堂看起來像是精品餐廳,價格卻實惠,一份沙拉、一杯咖啡都不到10塊錢,逢年過節菜品還有折扣。“我們全家一週有兩天在這裡吃,老人、年輕人都可以選自己喜歡的。”長春社區居民黃國芬說。

數字化賦能,是人民坊未來的生存方式。今年5月,武寧路黨羣服務中心開設了全市第一家“線上人民坊”。居民用手機進入“隨申辦”的曹楊街道“15分鐘社區生活圈”板塊,在數字地圖上可精準定位建築內部的社區食堂、社區藥房等功能板塊,進入虛擬空間就能預約文娛活動、在社區食堂訂餐。

這是上海量子城市時空智能創新建設首批先導應用場景中的“美好生活掌中寶”曹楊場景。場景旨在探索數字技術賦能全齡友好社區建設,彰顯“人工智能+美好生活+城市治理”的複合效應。駱悰透露,“線上人民坊”已同步開展各區試點。將來“線上人民坊”還將成爲“數智人民坊”,爲人民坊持續優化裝上“智慧引擎”。

人民坊紮根社區,強化了鄰里關係,彰顯着城市溫度,成爲人民城市的生動註腳,爲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個人帶來歸屬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