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等地調整公積金政策

近段時間以來,多地繼續調整住房公積金有關政策。

8月21日,成都住房公積金管理委員會印發《關於住房公積金支持繳存人購買和租賃保障性住房有關政策的通知》,將優化住房公積金有關政策,包括降低首付款比例、提高貸款額度等內容。其中,購買保障性住房使用住房公積金貸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爲15%;購買保障性住房使用住房公積金貸款的,單、雙繳存人最高貸款額度對應上浮50%。即由現行的單人60萬元、雙人100萬元提高至單人90萬元、雙人150萬元,基本實現繳存人使用住房公積金貸款即可覆蓋除首付款金額外的剩餘購房資金需求,減輕購房負擔。

無獨有偶,8月20日起,合肥市住房公積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對《關於調整我市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的通知(徵求意見稿)》(簡稱《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社會各界意見。根據《徵求意見稿》,個人住房公積金最高貸款額度擬普遍上調,其中,多子女家庭購買首套住房,夫妻雙方正常繳存的,住房公積金最高可貸額度擬調整至144萬元。與此同時,合肥市將適時調整優化住房公積金政策,擬對個人住房公積金最高貸款額度進行調整。此外,“商轉公”貸款也在此次政策的調整範圍之內。若政策發佈時已受理且尚未發放的住房公積金貸款,允許申請人撤銷貸款後按新政策重新辦理。

更早之前,蘇州發佈《關於進一步擴大住房公積金使用範圍的通知》,新政策支持提取住房公積金支付物業費,繳存人本人及配偶支付自住住房物業管理費可申請提取住房公積金,一年可提取一次,提取額不超過實際支付的一年物業費用。

記者梳理髮現,公積金支付物業費政策雖非首創,但也說明下半年各地在公積金政策優化方面有持續動作。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表示,公積金適用範圍不斷擴大,其背後有着重要邏輯和高度,比如允許用公積金支付物業費,核心目的在於“解放”消費者。當消費者能用公積金來支付物業費,手頭可支配的消費資金自然就增多,這無疑是提振消費的關鍵舉措。從物業企業的視角來看,物業費對物業企業而言至關重要,畢竟企業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物業費降低會給物業企業帶來不小的經營壓力。對物業企業來說,公積金支付物業費政策能確保物業費收入的穩定和現金流穩定,並緩解企業當下的經營壓力,助力企業穩健發展和物業服務開展。

公積金政策是各地促進需求釋放的重要政策方向,也受到市場高度關注。中指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上半年各地調整公積金政策近150條,優化方向主要包括提高公積金貸款最高額度、優化公積金貸款住房套數認定標準、延長還款期限、支持提取公積金用於首付、支持異地互認互貸等。而在深圳,記者也對多位購房者進行了採訪,在目前房價有所下跌的背景下,受訪者均表示會優先考慮公積金和商業的“組合貸”,希望公積金的貸款額度能進一步提高。

自去年9月一攬子增量樓市政策出臺落地以來,國內房地產市場逐漸有了止跌回穩的積極勢頭。不過,有分析人士表示,不同城市及城市內部板塊之間分化行情依然存在:一線及重點二線城市止跌回穩明顯好於三四線城市,一二線城市不同區域之間的回穩行情也同樣存在分化。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總監陳文靜表示,8月初北京已經率先落地優化房地產政策,調整優化限購政策、加大公積金政策支持,預計未來上海、深圳或將跟進優化限購政策,更多城市落地房地產支持政策。

責編:李丹

校對:冉燕青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