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攀升 業者盼長照3.0調整給付

人力支出攀升,長照人員待遇不佳,恐影響照護品質。圖/陳士晟

自長照2.0上路逾八年,臺灣長照產業卻面臨嚴峻挑戰,人事薪資、租金水電、防疫物資等營運成本逐年攀升,政府給付卻未同步調整,導致機構入不敷出甚至瀕臨歇業,業界指出政策雖強調「普及與布建」,卻忽略「品質與永續」,在量能擴充下,服務深度與穩定性成爲隱憂。

長照給付額度依需求等級及經濟狀況區分,主要涵蓋居家與社區日照,包括:照顧專業、交通接送、輔具改善及喘息服務。然而快速布建社區照護的結果,品質未必跟上,高雄市長期照護機構聯合協會理事長張碧子指出,營運成本壓縮、人力薪資不合理,不僅威脅服務水準,更影響機構生存,自106年以來多數資源集中於居家與社區端,住宿型機構卻長期被忽略,導致嚴重失能者常延遲入住加重照護難度,業界呼籲長照3.0應將資源同步納入住宿型機構,並參考各國以稅收與保險作爲長照財源,以保障使用者權益。

對此衛福部長照司司長蔡淑鳳表示,長照給付調整涉及財政政策與全民負擔,必須審慎評估。現階段將從四大面向檢視:一是人力成本結構,包括薪資、勞健保及加班費。二是近年成本變化,特別是工資調漲與人力短缺。三是收費與成本落差。四是市場行情比較,確保價格合理不偏離。部內已建立公開透明的提案機制,由地方或法人團體提出數據與建議,經長照諮詢會審議後修法,並持續與各界溝通,財源部分目前以特別稅收爲主,並將部分基金轉存定存以活化運用,至於業者訴求的保險制,政府認爲仍須考量財務負擔與制度設計尚需評估,另也建議機構可與銀行信託部門合作,以強化資金彈性。展望未來,長照3.0將於115年上路,衛福部將延續「社區爲基礎、以人爲本、連續照顧」原則,規畫八大目標涵蓋資源普及、家庭支持、專業銜接與醫療整合,透過制度創新、科技導入與社區連結,改善現行困境,在兼顧財政與品質下,打造能讓長者「活得久,也活得好」的共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