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VS科技-長照3.0 以人爲本的智慧照顧革新

2025年長照3.0上路,不僅擴大了對失能者的服務涵蓋範圍,也對科技介入與資料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圖/本報資料照片

當臺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長期照顧制度的變革不再只是政策工具的微調,而是整體社會結構的轉型挑戰。2025年長照3.0上路,不僅擴大了對失能者的服務涵蓋範圍,也對科技介入與資料治理提出更高要求。這不只是「科技輔助照護」,更是「以人爲本的智慧治理」。

■傳統長照的侷限與三大挑戰

過去長照2.0雖已奠定基礎,但在實務現場仍面對三大挑戰:人力不足、服務不連續、資訊不互通。一名失智長者可能接受不同單位的居家照顧、復能服務、營養指導,但相關資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系統、無法即時共享,導致照護重工、效率低落,最終影響使用者權益。

同時,第一線照服員的高離職率、訓練不足與勞務負擔,也讓長照產業陷入「高耗損、低誘因」的結構性困境,無法真正落實「在地老化」的願景。

■長照3.0科技介入的四大轉機

面對這些挑戰,長照3.0的「科技與數據治理」成爲轉型的關鍵引擎:

服務平臺整合:透過區塊鏈與FHIR等開放資料交換標準,整合居家、機構、醫療的多元照護資料流,實現「跨單位共享、使用者爲核心」的照護協同。

AI風險預警模型:導入AI模型進行跌倒風險預測、營養不良辨識與用藥交互作用分析,讓照護從「事後反應」轉爲「事前預警」,提升照顧的前瞻性與安全性。

智慧輔具與遠距照護:透過IoT與穿戴式裝置,實現即時生理參數監測、遠距復健與長者情緒辨識,降低人力依賴,並提升照護精準度與覆蓋率。

決策支援儀表板:爲政府與照顧單位打造資料視覺化儀表板,即時追蹤個案處遇狀況、服務瓶頸與政策執行成效,建立從前線回饋決策中心的閉環治理。

■技術導入不能忽略的三項風險

但科技並非萬靈丹。若未謹慎設計,長照科技也可能造成數位排除、資訊風險與倫理爭議。以遠距照護爲例,長者不熟數位設備、偏鄉網路基礎設施薄弱,都可能使技術反而加深照護落差。

此外,照護資料涉及高度敏感的健康資訊,若缺乏完善的資安機制與使用者授權制度,將嚴重侵害隱私與信任。

因此,未來長照3.0應在導入科技的同時,強化下列三項制度設計:一、數位賦能教育:對長者、照服員與照護家屬提供數位素養與AI協作訓練,讓科技成爲助力,而非負擔。二、資料治理框架:推動資料最小化、用途特定化與風險等級分級管理,確保資訊透明可控。三、倫理指引與參與式設計:邀請第一線照護者與長者共同參與科技設計流程,從需求出發設計符合在地情境的應用模型。

長照3.0不是一次性改革,而是一場「科技治理、制度創新與文化轉型」的三軌進行式。未來的照護服務不能只是「多做一點」,而是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做」,讓每一位高齡者與照護者都能在科技支持下,有尊嚴地活得好、照得穩。

當照護不再只是勞動,而是一場智慧與關懷的合作,那纔是長照3.0真正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