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開發區優化 編制數由815名減至680名 精簡16.6%
湖南郴州開發區改革:編制數由815名減至680名,精簡16.6%。(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澎湃新聞》報導,近日,湖南郴州市委編辦發文介紹,全市開發區管理機構由15個精簡到11個,精簡了27%,全市開發區管委會內設機構由80個精簡到41個,精簡了49%。郴州還着力解決開發區人浮於事、「官多兵少」問題,編制數由815名精簡到680名,減少處級領導職數3名、科級領導職數45名。
上述發佈在「郴州黨建網」的文章介紹,郴州錨定開發區發展實體經濟爲主的功能定位,優化結構佈局、剝離社會事務、精簡機構設置,強化開發區履行組織領導、發展規劃、經濟管理、協調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等主責主業,着力解決開發區規劃佈局不統一、功能定位不清晰、主責主業不突出等問題,推動開發區輕裝上陣謀發展、聚精會神抓經濟。
其中,根據一個縣市區不超過一家開發區的要求,郴州按照優化協調高效原則,強化開發區規劃統籌,推動開發區整合優化。對列入國家《目錄》的11個開發區管理機構設立黨工委、管委會。合併同在甦仙區範圍內的郴州高新區和蘇仙高新區,由郴州高新區管委會統一管理。對不以發展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爲主的湖南沙洲紅色文旅特色產業園和湖南郴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未列入大陸國家《目錄》的湘南國際物流園,不再使用黨工委、管委會名稱,改爲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後,全市開發區管理機構由15個精簡到11個,精簡了27%,進一步優化了結構佈局。
郴州方面聚焦主責主業,統籌優化內設機構設置,進一步整合承擔綜合事務部門,在省裡要求處級開發區可設5個內設機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優化整合力度,明確正、副處級開發區管委會內設機構分別不超過4個、3個,各開發區只設1個綜合事務內設機構,統一設置辦公室、開發建設局、營商環境局,整合搭建「大部制」組織架構,將全市開發區管委會內設機構由80個精簡到41個,精簡了49%,內設機構不下設二級機構,實現了管理扁平化、運行高效化。同時,進一步優化開發區管委會所屬事業單位結構佈局,強化公益屬性,按照各開發區管委會(含廳級)所屬事業單位不超過1個的原則,加大整合力度。資興經開區、永興經開區、臨武高新區、汝城經開區所屬事業單位均由2個整合爲1個,撤銷桂東產業開發區所屬的1個事業單位,其他6個開發區繼續保留1個所屬事業單位,11個開發區所屬的15個事業單位整合到10個,精簡了33%,進一步提升了事業單位整體服務保障效能。
郴州市委編辦還提到,當地立足充分激發開發區運行潛能,從緊控制人員編制、推進市場化建設、優化政務服務機制,着力解決人浮於事、「官多兵少」、機制不活、政務大廳重複建設等問題,將人員編制重點投向負責招商引資、企業服務、開發建設等領域和崗位,推動開發區發展規範化、市場化、高效化。
具體而言,在人員編制上,一是從嚴覈定人員編制。各開發區管委會機關參照省定標準,凡超過編制控制數的一律一步精減到位,凡未達到編制控制數的一律不得新增。所屬事業單位一律按不低於現有編制數的20%進行精減。改革後,全市開發區編制數由815名精簡到680名,精簡了16.6%,副處級開發區管委會機關平均編制數比省定標準少4名。
二是從緊覈定領導職數。處級、科級開發區領導班子職數分別不超過5名、4名,內設機構副職不超過2名,改革前未覈定紀工委副書記兼監工委副主任領導職數的,不再新增。改革後,全市開發區共減少處級領導職數3名、科級領導職數45名。
三是嚴格控制編外人員。對各開發區現有編外人員實行只減不增管理,逐步減少到合理範圍,改革以來共減少編外人員36人。
另外,郴州綜合考慮開發區入駐企業數量、實際運行狀況、日常辦件數量、與屬地政務大廳距離等因素,調整優化現有開發區政務大廳設置模式,除年辦件量達20餘萬件的郴州高新區和1.5萬件以上的郴州經開區保留單獨設立的政務大廳外,其他9個開發區分別採取設立「園區專窗」、組建專班包片到企、上門代辦等模式開展政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