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建:六年駐村鋪出一條“貝母”致富路

法治日報記者 王春 法治日報通訊員 王波

在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茅洋鄉的田間地頭,常可以看到陳英建蹲在象貝母壟間,用手比量着象貝母的植株高度,查看作物長勢。

陳英建是寧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隊的三級高級警長,也是寧波市公安局派駐象山的農村指導員。從2019年4月開始他連任6年3屆指導員,擔任村第一書記、片組長兼任鄉鎮黨委委員。6年駐村時光,陳英建帶領村民將失種半世紀的藥材象貝母重新植入故鄉土地。

2019年4月,有着40年公安工作經歷的陳英建接到一項特殊使命——擔任市派農村指導員。“駐村指導員是你一個人,但公安局是你的後盾。”臨行前領導的話語,成爲他6年駐村生涯的精神錨點。

從此,他一頭扎進象山鄉村。陳英建的汽車後備廂常年備着鋤頭、草帽、雨鞋,成爲“移動農具庫”。“把自己當成農民,才能聽懂土地的語言。”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白天跟農民學種地,晚上挑燈寫調研,每年駐村時間超過300天,陳英建把自己從一個農業“小白”變成了新農人。

在茅洋鄉小白巖村,陳英建發現村裡坡地多、勞動力豐富,卻苦於沒有特色產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本草綱目拾遺》中讀到“浙貝出象山,俗稱象貝母,簡稱象貝”的記載。

象貝母,中國四大貝母之一,藥效成分超過國家藥典標準60%,歷史可追溯至唐朝。但種種原因令起源於象山的象貝母本地種植失傳近半個世紀。

2020年市公安局把象貝母“搶救性、保護性、恢復性、產業性”種植項目列爲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重點扶植項目。爲了恢復、保護、搶救這一中華瑰寶,陳英建曾經8次上安徽亳州、12次去金華磐安,無數次到鄞江、章水學習種植技術,完成萬字《象貝母歷史文化考證》專業論文和《象貝母發展綱要》可行性報告。

2023年,陳英建在茅洋鄉建立百畝連片象貝母種植示範基地。他常說,自己在做兩件事:一是讓千年本草在象山生根,讓這一中藥瑰寶發揚光大;二是讓土地“生金”,讓農民在共富路上有更多獲得感。2025年,象貝母生物鹼含量檢測達0.132%,超出藥典標準60%,這組數據讓他眼眶溼潤。“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貝,更是黨交給我們的‘共富答卷’。”他說。2025年象貝母種植達到千畝,每畝平均淨收益近萬元。

如今,象貝母地理標誌申請、種植技術標準制定、野外植物科考(野生、原生種的保護)等工作有序推進,陳英建又開始籌劃建設“象貝母文化博物館”,讓藥材與文化同頻共振。

有人問陳英建,你幹嘛這樣賣力?他說,象貝是象山一寶,這麼好的生態資源優勢我們爲什麼不利用呢?我的初心是助農奔富、鄉村振興,既然認定種植象貝是一條致富路,爲什麼還在路口上徘徊呢?

6年間,陳英建先後派駐過3個村,而市公安局、交管支隊是他的強大“後援團”。在他當農指員期間,爲讓“雙百聯盟、聚力共富”落到實處,相關領導多次到村裡現場辦公,爲村裡解決實際問題。累計投入幫扶款120多萬元,爲結對村完善農民會所,建溪坑護欄、花海公路,慰問困難羣衆超5萬元。他所在的市派指導員象山片組創新推出“資源共享、產業共推、駐村共富”組團幫扶工作機制,向縣農業農村局爭取80萬元幫扶款,全縣3地4村100戶低收入農戶入股象貝母種植項目,是全市首例幫扶資金農業集體種植項目。

在泗洲頭鎮西洋村種植基地,挖貝工人忙碌的身影與晚霞交相輝映。“我們建立了‘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讓黨員帶頭試種、帶頭技術攻關。”陳英建介紹,象貝母產業已形成從野生種源保護、標準化種植,加工炮製到市場對接的全鏈條。

由於工作出色,陳英建兩次榮獲三等功、連續6年被評爲優秀公務員,2023年榮獲“浙江省優秀農村工作指導員”稱號。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