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九成收入來自海外 劍橋科技衝刺A+H“AI通信第一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晨 北京報道

近期,A股硬科技企業掀起赴港上市熱潮,賽力斯、紫光股份、晶澳科技等相繼宣佈啓動港股IPO。

4月29日,劍橋科技(603083.SH)公告稱,已於28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若成功登陸港股主板,劍橋科技將成爲A股+H股“AI通信第一股”。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劍橋科技實現營收分別爲37.84億元、30.85億元、36.5億元;年內利潤分別爲1.71億元、9496.5萬元、1.67億元。

專家指出,港股IPO熱潮背後,是企業對全球化資本、技術卡位與產業升級的戰略需求。然而,伴隨海外市場佔比超90%及關稅政策波動,劍橋科技如何平衡風險與機遇,將成爲市場關注焦點。

光模塊“領銜”

劍橋科技成立於2006年,2017年11月10日在A股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是電信、數通和企業網絡的終端設備以及高速光模塊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按2024年按銷售收入計,劍橋科技在全球綜合光學與無線連接設備(OWCD)行業排名第五,市場份額4.1%。​

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劍橋科技是全球OWCD行業中率先開發800G及1.6T光模塊產品的公司之一,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公司的800G光模塊代表了全球最先進的量產光模塊產品,公司的1.6T光模塊則是目前業內領先的研究產品之一。​

在技術方面,劍橋科技在業內率先開發出多項重要技術,包括基於硅光調製的光模塊技術、專有的線性可插拔光學(LPO)技術、用於共同封裝光學技術(仍在開發中)的封裝激光及硅光引擎。其高速寬帶解決方案能夠實現計算集羣和用戶之間海量數據的高效傳輸。

截至2024年年末,公司的XGSPON產品(代表寬帶領域最新一代的主流10GPON技術)按貨運量計佔全球10GPON市場超過30%。公司亦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實現25GPON的量產,並率先開發50GPON。

在無線解決方案領域,劍橋科技的產品能夠實現計算集羣與終端用戶之間的高帶寬、快傳輸速度及低網絡時延。公司是全球OWCD行業中率先開發並量產Wi-Fi7產品的公司之一。公司還與GoogleFiber合作推出業界首款面向家庭及小型企業主的20G上聯Wi-Fi7網關,可提供超過10Gb/s的網絡服務,從而增強了高速互連,並提供廣泛覆蓋。目前,劍橋科技正在對Wi-Fi領域的下一代主流產品Wi-Fi8進行前期研發。​

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劍橋科技實現營收36.52億元,同比增長18.3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達到約1.67億元,同比增長75.42%。業績增長主要得益於寬帶接入、無線接入和高速光模塊這三大核心業務產品發貨量與發貨金額的顯著增長。

拆分來看,公司傳統優勢領域電信寬帶業務去年實現營收20.33億元,同比增長11.25%;無線網絡與小基站業務實現營收10.52億元,同比增長46.47%;高速光模塊業務實現營收4.92億元,同比增長10.04%。

2025年一季度,劍橋科技實現營業收入8.94億元,同比增長5.18%;淨利潤3143.36萬元,同比增長21.11%,增長主要源於核心業務發貨量與發貨金額增長。

但在業績增長的同時,記者注意到,劍橋科技一季度淨現金流爲-1.22億元,同比下滑139.73%,經營性現金流-1.42億元,投資性現金流-1.89億元。

全球化佈局加速

內部資金壓力已然顯現,外部政策環境的變化也給公司帶來了新的挑戰。

從銷售區域看,境外市場在劍橋科技營收結構中仍占主導地位且比重持續增加。

截至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年末,公司的海外銷售額分別佔總收入的82.9%、89.3%及92.6%。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劍橋科技的客戶羣橫跨52個國家及地區,當中包括人工智能數據中心、電信營運商、ICT設備提供商、MSO及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

隨着海外營收佔比突破90%,劍橋科技對全球市場的依賴度持續加深,但近期關稅政策的波動導致市場避險情緒升溫,光通信板塊持續走弱。

部分投資者擔憂,加徵關稅可能導致AI算力建設的成本上升,進而影響相關需求的增長節奏。受此影響,劍橋科技股價也在4月9日創年內新低。

不過,據央視網報道,當地時間4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談及對華關稅問題時表示,當前對華關稅確實很高,協議達成後美對華關稅將大幅下降。同一天,美財長貝森特也表示,當前僵局“難以爲繼”,高關稅不可持續。

面對關稅壓力,劍橋科技在一季報明確迴應稱,目前美國“對等關稅”對公司的直接影響很有限。

劍橋科技表示,過去六年,公司逐步擴大在馬來西亞、歐洲和美國的產能。目前,公司在馬來西亞的合作工廠的產能已完全能夠滿足銷往美國的產品的市場需求,公司正按計劃加快海外產能提升。公司從馬來西亞出口至美國的所有相關產品適用於美國目前的關稅豁免。同時,公司國內客戶提供的原材料,以及銷售至馬來西亞的原材料,均享受零關稅。

同時,該公司從中國銷售至美國的產品,其絕大部分訂單使用 FOB(Free on Board,裝運港船上交貨)或FCA(Free Carrier,貨交承運人)貿易條款,運費及關稅由客戶承擔。少量由公司負責承運及承擔關稅的產品,公司也已經與客戶溝通調整銷售價格以覆蓋新增關稅成本。

廣積糧 築高牆

全球化佈局疊加融資需求,成爲劍橋科技加速奔赴國際資本市場的主要催化劑。

記者注意到,除了劍橋科技之外,今年以來,寧德時代、藍思科技、賽力斯、紫光股份、晶澳科技等企業相繼披露港股IPO計劃。

對於這一現象,4月29日,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港股作爲國際資本樞紐,助力企業吸引中東主權基金等長期資本。而且,相較A股,港股巿場審批週期更短、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同時,AI、半導體等領域技術迭代需持續投入,港股爲VC/PE提供流動性出口。此外,港股對成長性企業估值更包容”。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硬科技企業加速港股IPO的核心動因可歸結爲全球化佈局、融資效率要求和資本退出選擇三點。

在這一趨勢下,多家企業已明確將港股IPO作爲全球化戰略的重要抓手。

例如,紫光股份公開表示,此舉是爲了深化公司全球化戰略佈局,加快海外業務發展,增強公司在境外融資能力,進一步提升公司國際品牌形象。

同樣聚焦國際化佈局的還有新能源汽車企業賽力斯。據其招股書披露,公司赴港IPO擬募資金,70%將用於研發,20%用於營銷渠道、海外銷售及充電網絡,10%用於運營資金。業內預計,若港股成功上市,賽力斯將加速歐洲、東南亞等海外市場的開拓。

晶澳科技此前亦披露,赴港上市旨在進一步推動公司全球化發展戰略,加快市場、供應鏈、研發三位一體的全球化建設,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提升國際品牌形象,提高公司資本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田利輝進一步指出,這些企業的選擇實質上是希望通過港股構建“技術-資本-市場”的閉環生態,這既是中國硬科技參與全球競爭的必要路徑,也是產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突破”的關鍵跳板。未來,能否借港股實現技術卡位與資本賦能的雙贏,將考驗企業的全球化運營能力與戰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