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50臺人形機器人同臺“出道”,在WAIC現場看中國AI應用“引潮”世界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陳子帥 楊沙沙 張蔚藍 王冬】編者的話:超150臺人形機器人同臺“出道”!在26日開幕的上海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國內人形機器人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亮相。在WAIC現場,中外參會者與專家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人形機器人等人工智能(AI)應用領域,中國已經是全球的領軍者。值得一提的是,當地時間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公佈“人工智能行動計劃”,旨在鞏固美國在該領域主導地位。不過,摩根士丹利近日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中國在人工智能機器人領域佔據全球主導地位,而美國與中國在該領域的差距正不斷擴大。

“實戰”落地,中國人形機器人加速出海

相比去年WAIC上人形機器人“十八金剛”的靜態秀,在今年的WAIC上,數百臺能夠“下地幹活”人形機器人爭相亮出獨門絕技,成爲社交媒體上討論熱度最高的話題之一。

因登上春晚和舉辦人形機器人格鬥賽而人氣高漲的宇樹科技展臺吸引來最高流量。在WAIC開幕前夕,該公司發佈起售價3.99萬元新款雙足人形機器人R1。開幕首日,宇樹科技的展臺上大擺擂臺,4臺身高約1.3米的格鬥機器人兩兩對抗,揮拳、踢腿“力道十足”,爲觀衆帶來一場“鐵甲鋼拳”大秀。宇樹科技市場部負責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公司多款機器人產品正加速量產。其中專爲消防領域定製的“Unitree B1行業消防版”機器狗已經與國內多座城市的消費部門建立合作投入“實戰”。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展臺呈現了一條完整的工業場景任務鏈:在通用具身智能平臺統一指揮下,各智能體機器人自主相互通報進展、溝通工作,在電控櫃操作區,機器人完成開櫃、點按旋鈕、合閘等多工序作業,減少高危人工操作。同時,機器人在燈泡質檢線上完成產品工業檢測,在物品封裝區執行封裝作業。在不同場景之間,還有專門的機器人完成搬運工作。在臨近的展臺,智能機器人企業傅利葉展示首款主打交互陪伴的醫用康養機器人,其配有柔膚軟包覆材設計和全感交互系統,拓展機器人在陪伴與情緒交互上的功能。

360度旋轉跳、街舞Breaking,這些連一般人類都難以順利完成的動態動作,星動紀元展臺上的一副“鋼鐵之軀”卻信手拈來,其身輕如燕的體態背後是自研關節模組和自研端到端具身大模型等硬核技術的支撐。該公司另一款可精確克隆人類手部動作的機器人已被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美國頂尖高校選爲實驗室的科研用具。星動紀元市場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公司的數百臺訂單中有超過半數以上來自海外,在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科技企業裡,有9家都是其客戶。

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PNDbotics的品牌市場負責人樑騏鈞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她看來,未來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將進一步聚焦海外場景需求,更加豐富的出海場景有助於中國企業推動產品的模塊化設計,也會促進企業加強專利佈局,提前進行國際專利申請,避免侵權並提升競爭力。此外,出海經歷能夠促進企業同當地市場的生態合作,與當地軟件算法團隊合作,加速市場適應與產品迭代。

在本屆WAIC期間,中國的大型科技企業也紛紛亮出最新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路透社在WAIC開幕當天報道稱,中國企業在上海匯聚一堂,支持正面臨美國製裁的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此次展會上,不僅有雄心勃勃的中國公司,也有特斯拉、亞馬遜等西方企業。報道認爲,儘管面臨美國的限制,但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仍取得顯著突破。韓國《每日經濟》27日的報道認爲,正在與美國展開技術競爭的中國計劃以WAIC爲契機,向全世界展示本國的AI技術實力,鞏固在全球範圍內的AI主導權。

AI眼鏡、AI機械臂,幫你導航、答卷

在本屆WAIC會場上,智能眼鏡成爲超高人氣潮流單品。作爲全球唯一與谷歌建立深度戰略合作的增強現實(AR)企業,XREAL展出“芯片自研+光學自研”雙驅動的“全生態空間屏”One Pro。《環球時報》記者在體驗時發現,這款產品的外觀與重量同普通墨鏡相差無幾,卻能在佩戴時體驗到一體化的3D視覺、影音投放以及實時翻譯功能。在其互動體驗屋內,戴上它可擁有幾乎身臨其境的賽事觀感,還可通過手勢遠程調節室內燈光。XREAL創始人兼CEO徐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AR+AI的深度融合正在加速推動智能終端進入大衆生活,而AI是補完智能眼鏡體驗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塊拼圖。這款基於中國芯片和光學設備的產品在AI加持下優化了視覺效果,背後是中國供應鏈在芯片、光學、算法等核心技術上長期而艱難的投入。

阿里巴巴也攜帶首款自研AI眼鏡“夸克AI眼鏡”亮相。《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從外觀設計看,這只是一款普通的黑色眼鏡,但現場展示中,左右兩片鏡片分別可以顯示不同的內容,例如導航、相機等,眼鏡框架上有攝像頭,可以拍照識別圖像。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業羣終端業務負責人宋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市面上現有產品多存在佩戴不適、續航短、AI交互弱等問題,沒有讓AI眼鏡進入大衆消費領域。而由夸克AI能力加持的AI眼鏡,真正實現從基礎語音指令到自然對話系統的跨越,能“聽得清、聽得懂、答得好”,它將成爲人類另一雙“眼睛”和“耳朵”,具備極強的場景穿透能力。

在嗶哩嗶哩展臺的“UP主AI及機器人作品體驗區”,一款“AI高考機械臂”正在現場作答高考題。UP主“AI研究室-帆哥”真名徐帆,是這款“AI高考機械臂”的研發者。“你可以想象,這是一個機器人在答高考試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徐帆坦言,這款產品儘管還不是很成熟,但也受到市場關注。“在全球範圍內,軟件層面已經卷出花樣來了,但在硬件層面開發得還遠遠不夠,AI和硬件結合的案例還需要市場探索。”徐帆稱,市場正尋找下一個能夠和AI結合的消費級機會,能夠像智能手機、智能汽車一樣,成爲未來10年的國民級消費產品。

面臨美國打壓,中企仍然“全球領先”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在參與WAIC人形機器人產業論壇期間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儘管美國對於中企在AI領域的打壓在加強,但無論是今年上半年的人形機器人亮相春晚和參與“半馬”比賽,還是WAIC現場各家企業大秀機器人“走跑跳”能力,都體現出國內企業在人形機器人“體能”控制方面的能力。江磊表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美國在人形機器人的“體能”方面領先全球。但現在,國內的業界有信心這樣認爲:論“體能”控制,中國人形機器人處於全球領先水平。

“現在人們開始更多地期待人形機器人去進廠‘打工’,比如去輔助生產糧食等具體應用,這些可以算是‘技能’方面的能力。”江磊對記者分析稱,在人形機器人“技能”應用方面,中企相比美企擁有幾個明顯優勢:“第一是製造業優勢。研究人形機器人這樣的具身智能產業,得有產品作爲‘本體’。由於我們強大的供應鏈競爭力,很多硅谷企業都想從中國買機器人做訓練。第二是數據優勢。如今數據的採集與研究越來越像工廠生產模式,而美國企業無法像中企這樣擁有豐富的製造業數據。此外,在人形機器人的投融資和應用場景示範方面,中國政府也給予企業相當多的便利與支持。今年以來,具身智能產業的大融資項目令人應接不暇,汽車、餐飲和金融行業也加速接入人形機器人應用。”

中國電信集團首席科學家、美國貝爾實驗室院士畢奇2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就AI產業發展程度來說,目前第一名和第二名是中國和美國,這是毋庸置疑的。他分析稱:“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基礎和工程領域,美國的科研基礎遠遠超過我們,但是在工程方面我們有一定優勢,畢竟中國有這麼大的市場,有頭部的互聯網公司,因此在工程應用方面中國還有一定的優勢”。畢奇認爲,目前處於第三梯隊的歐洲以及日本韓國,和中美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它們的互聯網公司並不強大,市場基本被美國AI產品覆蓋,未來能否追趕還難以判斷。”

施耐德電氣全球高級副總裁、首席人工智能官菲利普·蘭巴赫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作爲推動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核心技術力量,全球已開啓AI規模化產業應用新篇章。有相關調研表明,2024年,有78%的全球企業已開始使用AI技術驅動運營升級與商業創新。在中國,“人工智能+”的政策支持、雄厚的產業基礎、多元的應用場景、豐富的創新資源,正催生快速崛起的AI產業集羣,使中國成爲全球AI產業發展的高地,也是最積極踐行AI規模化應用的全球市場。

在採訪中,多家國內人形機器人生產企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未來計劃在東盟國家部署關鍵零部件生產,將人形機器人規模化產業鏈條延伸出海。東盟智慧產業聯盟主席陳志輝對記者表示,東南亞很多傳統工業園區正向更加自動化、數字化的工廠轉型提升。中國有非常優秀的人形機器人供應鏈,未來東盟國家應利用同中國便利的貿易條件,開展人形機器人產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