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跌倒恐喪命!居第二事故死亡原因 國健署呼籲預防3步驟
長者跌倒風險高!臺灣460萬人邁超高齡社會,跌倒居第二事故死亡原因。(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統計,每6位長者中就有1位曾經跌倒,國健署呼籲長者補充足夠營養、規律運動、進行慢性病管理,並留意用藥安全。(李念庭攝)
我國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460萬人,除了慢性疾病,長者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跌倒」。據國健署統計,跌倒是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名,每6位長者中就有1位曾經跌倒,不僅會導致骨折、行動受限,更可能引發長期失能或死亡。
今年68歲的杜先生,在將滿65歲之際,到遊樂園搭乘雲霄飛車,沒想到導致頸部受傷、下半身癱瘓。手術後,在臺灣生活復能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鍾孟修協助下進行復健,以下肢肌力和核心訓練爲主,進行起坐、站立練習,逐漸恢復肌力功能。
不過,舊傷加上本身有糖尿病,復健完後,杜先生兩年內又在家中連續跌倒3次,包括在浴室滑倒、洗澡時摔倒,及彎腰撿東西時跌倒,所幸未傷及頭部,傷勢無大礙,日後恢復也很良好。家人因此更重視跌倒問題,開始改善家中浴室設備及環境,增加扶手、地上鋪軟墊、清除雜物。
臺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說明,四肢無力、肌力變差、居家環境雜物多、照明昏暗、營養補充不足、姿勢性低血壓等,都是跌倒危險因子,使用鎮靜安眠藥、肌肉鬆弛藥、降血壓藥,也可能增加跌倒風險。臨牀上撞到頭是最嚴重狀況,可能導致腦出血,也常見因跌倒造成髖部、脊椎骨折個案,長期下來更可能造成臥牀、失能。
張家銘說明,隨着年紀變大,四肢及肌力會漸漸衰退,正常狀況下,30、40歲起每十年肌力會衰退8~10%,80歲時肌力可能只剩年輕時的50%。若住院或長期臥牀,更可能加速肌力衰退,躺一週就會衰退10%。因此住院期間,醫院也會鼓勵病人多活動,防止肌力急劇下降。
鍾孟修補充,也有很多老人因曾經跌倒而產生心理陰影,感到害怕而不敢出門活動,讓肌力繼續衰退,反而提升跌倒風險。因此他鼓勵長者多活動,可以透過輔具協助,增加內心安全感,多運動、補充營養,維持身體健康及功能。
國健署呼籲,可以透過「防跌三步驟」預防長者跌倒,包括充足營養、規律運動,慢性病管理、定期量測,以及用藥安全、自我評估。據統計,我國85%長者至少有一項慢性疾病,血糖、血壓過高可能造成眩暈不適,應定期測量追蹤血壓、血糖、血脂數值變化;平時要注意攝取足夠熱量、蛋白質,並定期運動增強肌力;用藥時醫師也應協助評估,避免藥物交互作用。
國健署也參考WHO提出長者整合式照護(ICOPE)指引,對65歲以上長者進行「認知、行動、營養、聽力、視力、憂鬱」六大面向整合性評估。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提醒,長者應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功能評估,或覺得身體狀況衰退時進行自我檢測,及早發現衰弱並採取措施。民衆可從LINE ID搜尋「@hpaicope」,加入「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