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議事廳·週報|民營企業助推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

2月17日,民營經濟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將新能源汽車產業明確定位爲“新質生產力核心領域”,寧德時代曾毓羣、比亞迪王傳福、小米雷軍三位產業領軍人物同框亮相,凸顯了民營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中的關鍵地位與作用。

長三角地區作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最爲完備的區域之一,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營收突破10.65萬億元,佔全國三分之一以上,並形成“上海研發—江蘇電池—浙江壓鑄—安徽整車”的“4小時產業圈”。然而,隨着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長三角三省一市在動力電池、整車製造、充電設施等環節的產業掣肘逐漸顯現。在此背景下,如何藉助民營企業的市場化力量突破行政壁壘,重構區域內競合關係,成爲長三角從 “4 小時產業圈” 邁向 “創新共同體” 的重要問題。

從技術到整車,滬蘇浙皖分工趨於明朗

在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進程中,滬蘇浙皖四地依據自身優勢各展其長,共同推動產業升級與創新。

以“汽車大腦”爲核心,上海專注於智能芯片、軟件系統等高附加值環節,爲新能源汽車提供關鍵技術支持。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本土化率已超過95%,本土一級供應商超過400家,覆蓋長三角多個製造業重鎮。此外,蔚來全球總部和小鵬研發中心相繼落戶上海,推動車規芯片國產化,進一步增強科技研發和創新資源的聚集。

江蘇以常州爲支點,構建了覆蓋正負極、隔膜等關鍵環節的動力電池全產業鏈。常州的電池產能可支持100萬輛新能源汽車,成爲全國重要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同時,南京聚焦車用芯片突破,蘇州佈局氫燃料電池,錫城發力車聯網,形成“電池—整車—智能網聯”協同網絡。

浙江依託寧波一體化壓鑄技術,具備新能源汽車輕量化與智能化雙重優勢。寧波北侖區是全國領先的壓鑄模具生產基地,提供一體化壓鑄解決方案。同時,浙江加速推進環杭州灣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建設,推動“一灣一帶多基地”差異化佈局。

安徽以合肥爲核心,專注於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與出口。2024年,安徽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68.4萬輛,佔全國比重超1/8。合肥通過“以投帶引”模式,成功吸引蔚來等整車企業,迅速提升產業鏈地位。

與此同時,地區間的協同也在日益加深。例如,長三角汽車輕量化技術創新聯合體促成上海汽車模具公司與寧波汽車科技企業合作,利用大型壓鑄機供應關鍵部件。常州積極幫助上汽和特斯拉等企業打通零部件物流,確保生產順暢,有效促進了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換道超車”。

從效率到技術,多重困境影響產業協同

然而,在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後,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產業鏈協同效率方面。雖然長三角已構建起新能源車4 小時產業圈,但許多產業鏈聯盟在實際運作中,信息共享與標準化缺失阻礙了效率提升。部分企業因無統一標準和共享平臺,跨區域合作時技術對接困難、供應鏈易中斷。此外,企業間合作機制不完善,導致上下游在技術研發、生產配套上協同不足。

其次是市場競爭問題。長三角作爲產業競爭高地,競爭白熱化使利潤空間急劇壓縮。原材料與電池成本下降引發車企價格戰,零部件企業也深陷其中。比如上海保隆汽車科技,空氣懸架的市場價從4000 - 5000元急速降至1500元左右,嚴重壓縮了企業盈利空間,產業可持續發展受到威脅。

此外,技術創新也面臨掣肘。長三角目前的新能源車創新多爲 “成本創新”,零部件企業多處於 “山寨+價格戰” 階段。即便部分企業涉足智能網聯技術,可整體技術和創新水平仍偏低,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艱難。同時,產業鏈協同創新機制不夠成熟,創新、產業、資金、人才鏈融合尚淺,也制約了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善用民企力量,構建產業創新共同體

針對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現存的問題,作爲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經濟力量,民營企業以其靈活的機制和敏銳的觸角,在打破行政藩籬、重構產業生態方面具有獨特價值。通過“龍頭引領+生態協同”的發展模式,民營企業能夠有效推動產業鏈向高端智能製造轉型。

在技術創新方面,寧德時代常州智能生產基地通過數字化改造,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並降低了單位能耗,預計到2025年將帶動長三角地區新能源配套產業的規模顯著增長。

在產業生態建設方面,比亞迪合肥基地憑藉“鏈主”效應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吸引了衆多核心供應商落戶合肥,顯著提高了當地的配套率。同時,比亞迪推出的V2G技術在長三角地區的佈局也展示了其在智能電網領域的創新事件。

在跨區域協作方面,蔚來汽車與合肥市政府合作建設的“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集羣”體現了政企協同的示範效應。蔚來第二工廠的投產使整車製造與換電網絡形成良性協同,換電站密度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大幅提升了用戶體驗。此外,協鑫集團與華爲合作的“光儲充檢”一體化項目在長三角地區建設了衆多超充站,開闢了跨界創新的新路徑。

儘管如此,發揮民營企業的潛力仍需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建議長三角三省一市建立統一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平臺,進一步突破區域壁壘,降低合作成本。同時,通過稅收優惠和研發補貼激勵技術創新,避免“成本創新”的侷限,推動形成“創新共同體”。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力量,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有望在全球市場中佔據更大的話語權。

長三角

“軌道上的長三角”建設加速衝刺開門紅

2025年,長三角地區鐵路建設加速推進,計劃投資超1300億元,推進32個在建項目,包括淮宿蚌城際鐵路、寧淮城際鐵路等,並開展溫福高鐵、滬乍杭高鐵等項目前期工作。1月已完成投資51.72億元,實現良好開局。巢馬城際鐵路馬鞍山長江公鐵大橋施工接近尾聲,計劃3月底主跨鋼桁樑合龍。(來源:安徽日報)

長三角發佈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先行啓動區水上示範區專項規劃

近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先行啓動區水上示範區專項規劃(2021—2035年)》正式印發實施,標誌着全國首個跨省域水上示範區規劃啓動。規劃涵蓋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等五鎮,全域面積約660平方公里,藍綠空間佔比近75%,河湖水面率達26.7%。(來源:解放日報)

楊浦區發佈《推動直播經濟集聚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2025白玉蘭直播經濟系列活動發佈會於2月18日舉行,楊浦區發佈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7年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直播產業高地,直播經濟規模達到1000億元。重點發展北部大五角場和南部楊浦濱江區域,打造“雙引擎”推動產業集聚。(來源:文匯報)

上海金山引入世界領先的植保創新平臺

2月17日,先正達集團與上海金山區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全球植保中國創新中心項目正式落地。該項目將專注創新化合物、生物製劑及土壤健康等領域的研發,計劃於2028年投入運營,推動中國農業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來源:解放日報)

上海推出21項舉措爲企減負

上海市發展改革委近日發佈消息,爲提振企業信心、促進經濟回升,今年將實施5大類21項舉措。重點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延續增值稅留抵退稅、減半徵收小微企業稅費、房產稅減免等。同時,繼續降低用工、用能、融資成本,並優化監管政策,爭取延續自貿區和臨港新片區的離岸貿易印花稅優惠政策。(來源:文匯報)

江蘇

鹽城出臺措施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

2月21日,鹽城市政府發佈《關於加強全市中小微企業融資支持的若干措施》,涵蓋信貸投放、財政支持、融資對接和金融創新等領域。目標到2025年,鹽城新增貸款2000億元,貸款增速不低於15%,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與總體貸款增速同步,併力爭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比上年下降30個基點。(來源:新華日報)

江蘇省地區製造業創新指數發佈

2月18日,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在徐州發佈《江蘇省地區製造業創新指數》報告。該指數以全省13個設區市爲評估對象,涵蓋創新基礎、主體、產出、環境等四大指標,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揚州、南通等6市得分超80,創新水平全省領先;泰州、鎮江等5市得分70—80,發展積極;淮安、宿遷得分低於70,創新潛力較大。(來源:新華日報)

浙江

浙江發佈農業農村低空經濟發展行動方案

近日,《浙江省農業農村領域低空經濟發展行動方案》正式印發。方案提出,2027年實現農用無人機配置全覆蓋,保有量超10000臺,作業面積超6500萬畝次,建設100個“低空+地面”智能監測點,鄉村巡查覆蓋率超30%。方案涵蓋低空生產作業、監測、服務、運輸、治理和農文旅消費場景,加快低空飛行基礎設施建設。(來源:杭州發佈)

浙江風光電裝機超煤電成第一大電源

截至2025年1月底,浙江電源總裝機達1.52億千瓦,其中風電和光伏裝機5596萬千瓦,佔比76%,超越煤電成爲第一大電源。浙江通過政策支持,推動新能源發展,新能源裝機佔比近四成。風光發電能力快速提升,2月8日最大出力達3215萬千瓦,佔全省負荷42.1%。(來源:浙江日報)

安徽

“本源悟空”超導量子計算機全球訪問量突破2000萬次

由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全球訪問量突破2000萬次,覆蓋139個國家和地區,美國用戶訪問量居首。自2024年上線以來,已完成33.9萬餘個量子計算任務,涉及流體動力學、金融、生物醫藥等領域,並實現自主量子算力出口。(來源:安徽日報)

川氣東送二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在安慶全面開工

川氣東送二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在安慶懷寧開啓首段管道焊接,正式進入全面開工階段。該工程是國家“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礎設施工程,安徽段全長1325公里,投資260億元,途經合肥、蕪湖、安慶等10個市。項目預計2027年底建成,將引入四川、重慶及沿海地區天然氣,新增輸氣40億立方米,與西氣東輸一線、川氣東送等管道形成“能源環”。(來源:安慶晚報)

(本文作者範之千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孫弘健系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研究生)

“長三角議事廳”專欄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發起。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線調研報告,呈現務實政策建議。

來源:範之千 孫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