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發佈“宜商十條” 政企聯動打造“北京服務”樣板區
中經記者 吳靜 盧志坤 北京報道
8月5日,以“融合創生態 一起向未來”爲主題的2025年昌平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在京舉行。
《中國經營報》記者在現場瞭解到,昌平區不僅系統展示營商環境建設成果,更重磅推出全國首創的AI政策計算器“昌慧達”及2025年優化營商環境“宜商十條”,標誌着區域政務服務邁入智能化、精準化新階段。
營商環境的昌平樣本
在本次大會上,北京市發展改革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林劍華高度肯定昌平在營商環境改革中的實踐。
他指出,昌平區在北京市率先建立“見投即貸”投後賦能服務機制,啓動創建市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持續擦亮“昌通辦”營商品牌。2024年北京市營商環境監測評價中,昌平在監管執法、登記財產、產業創新等關鍵領域成效突出,多項指標成爲全市標杆。
“今天的昌平,是一座經濟發展的繁榮之城、科創引領的未來之城、產業向新的活力之城、美麗宜居的品質之城、昌盛平安的幸福之城。”昌平區委副書記、區長劉曉東用“五城”勾勒區域發展新圖景。
據劉曉東介紹,近三年昌平年均供應產業用地超千畝,打造388萬平方米“拎包入住”空間;迭代實施8個版本、1242項改革措施,以政府服務“加法”換企業負擔“減法”。創新推出的行政檢查“白名單”制度實現掃碼檢查率100%,最大限度減少對市場主體的干預。
政策紅利正在激發市場活力釋放。2025年上半年,昌平區新設經營主體2.7萬戶,同比增長75%,增速位居全市首位。“企業用‘腳’投票,是對昌平營商環境最真實的認可。”劉曉東強調。
記者在本次大會上了解到,圍繞着產業升級與民生福祉,昌平區已亮出系統性發展方案。
據昌平區發展改革委主任蔣瑋介紹,《推動昌平區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2025年項目謀劃招募工作方案》中明確,以未來科學城“能源谷”“生命谷”、沙河高教園、清華南口國重基地、北大馬池口產教融合中心爲支點的“H”型產業發展格局,未來將在醫藥健康產業,先進能源產業、先進製造產業聚焦產業能級躍升。
昌平區政務和數據局局長鹿偉強介紹了2025年優化營商環境十大舉措,以解決企業“痛點、難點、堵點”爲核心,全面提升服務獲得感。鹿偉強表示,昌平將堅持“企業最有感”標準,持續升級“昌通辦”品牌內涵。
昌平區經信局局長金鑫現場演示“新昌景 創未來”人工智能賦能場景,展示AI技術對醫藥健康、能源等主導產業的深度支撐。此外,區投促中心主任劉一紅則聚焦特色園區、土地招商、總部經濟,解讀精準產業政策包。
AI助力政務服務模式創新
在此次大會上,昌平區政府與螞蟻集團數字螞力聯合打造的全國首款人工智能計算器“昌慧達”正式發佈。
據悉,“昌慧達”爲全國首創的,利用AI技術,實現市區政策集成、智能問答互動、政策綜合計算等多功能融合的平臺。該平臺基於“螞蟻百靈大模型”開發,實現三大突破性功能:一是精準查,一鍵鎖定單一政策核心條款;二是智能配,跨政策庫匹配企業適用方案;三是秒算錢,自動計算可申報資金額度。
企業只需在微信或支付寶搜索“昌慧達”,即可通過自然對話獲取定製化政策服務。平臺試運行4個月以來,已覆蓋70部市區兩級政策,服務企業2.3萬家次,解答諮詢超4.1萬次。其覆蓋70部北京市及昌平區產業政策,內容範圍從昌平區內各行各業的政策諮詢到醫藥健康、先進能源、先進製造、機器人、合成生物製造等昌平區重點發展領域的幫扶措施,爲用戶提供政策諮詢、辦事指引、扶持金額計算等各項信息服務,徹底解決企業“找不到、看不懂、用不上”政策難題。
“這不僅是工具創新,更是政務服務模式的變革。”昌平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楊琴闡釋深層意義,“‘昌慧達’推動從‘企業找政策’到‘政策找企業’的範式轉換,讓政策紅利公平高效直達市場主體,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政務領域的生動實踐。”
記者瞭解到,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正在轉化爲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2024年,昌平區GDP增速達6.6%,排名全市第一,總量突破1800億元;2025年上半年GDP增速7.1%,規上工業產值增長10.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2%,建安投資增長9.7%,多項指標居北京市前列。
(編輯:盧志坤 審覈:童海華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