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用抗生素當心!3因素更容易有不良反應 專家揭安全用藥守則
▲藥師說明抗生素藥物,資料照。(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長者常見的細菌感染包含泌尿道感染、肺炎,需視情況使用抗生素遏止感染惡化,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統計國內高齡者抗生素爲主要引起我國高齡者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藥品,分析原因主要是長者生理機能的改變、慢性疾病及多重用藥等因素,特別提出4大抗生素用藥重點,確保用藥安全。
根據藥害救濟基金會統計,2015年至2019年間,與抗生素相關的藥害救濟申請案件中,60歲以上族羣佔比高達47%,高於其他年齡層。此外,根據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分析2018年至2022年資料發現,抗生素是造成高齡者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主要藥品,同時觀察到長者有較高機率發生藥品交互作用,是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免疫系統會隨年齡老化,逐漸減少免疫細胞的種類與數量、發炎物質分泌及引起發炎反應等,形成「免疫衰老」現象,這讓長者感冒受病毒感染後,容易讓細菌伺機而入引發細菌性肺炎,或是病毒本身也可能直接侵犯肺部造成病毒性肺炎。
此外,由於免疫衰老現象,使得長者受到感染時,病徵常以較不明顯的症狀如低燒、食慾不振、疲倦或意識紊亂等表現,讓家人與照顧者更不易察覺。倘病情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卻因錯誤使用(如隨意停藥或改變劑量)而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將使身體更無法抵禦細菌的入侵。
▲長者使用抗生素之注意事項。(圖/藥害救濟基金會提供)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長者因肝腎功能的衰退或是慢性疾病等生理條件的改變,或是多重用藥等因素,使其更容易發生藥品不良反應,例如磺胺類抗生素造成的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羣(Stevens-Johnson syndrome)、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等嚴重皮膚不良反應,在高齡族羣中的發生風險顯著較高。
藥害基金會提醒,長者因免疫力較爲低下,應勤洗手、戴口罩預防病菌傳染,若出現原因不明的低燒(單次口溫≧37.8℃或口溫、耳溫持續≧37.2℃)、食慾不振、疲倦或意識紊亂等病徵,應就醫檢查;長者因生理機能的改變、慢性疾病及多重用藥等因素,較易發生藥品不良反應,就醫及用藥更應確實做到以下幾點,以確保用藥安全:
1.抗生素應由醫師處方:抗生素的開立應由醫師考量感染的控制、抗藥性、藥品不良反應、個人生理、疾病及用藥等狀況,進行審慎評估後開立。
2.主動告知完整用藥史及病史: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病史、使用之藥品、中草藥與保健食品及過敏史等,幫助醫師釐清身體狀況(如肝腎功能、慢性疾病等),以開立合適的治療藥品、劑量與療程。
3.遵照醫囑用藥:使用任何藥品前應遵循醫師或藥師指示按時服用藥品,以及配合醫師安排的時間回診。抗生素類藥品不可隨意停藥,以避免抗藥性的細菌產生,面臨未來無藥可治的風險。
4.留意用藥後反應:於用藥期間隨時注意用藥後的反應,若身體出現異狀,如不明發燒、皮膚疹、口腔破、眼睛紅腫、異常疲倦、意識改變或其他不適症狀,應儘速回診諮詢原處方醫師或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