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用送的!治療「求好心切」成黑數 家長1招保孩子平安

▲抗生素若濫用,除恐提高抗藥性,也可能誘發其他疾病如ADHD。(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衛福部雖長年監測醫界抗生素使用,但醫師表示,類似調查揪不出某些黑數,例如部分地區因醫療院所競爭較爲激烈,爲「求好心切」、提高及早治癒機會,會直接「送」抗生素給患者,這種行爲不僅可能提高抗藥性,也可能誘發某些疾病如ADHD,能免則免。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主任張璽指出,團隊進行的研究發現ADHD恐與兒童早期的抗生素使用具相關性,而國內的ADHD多年沒有下降趨勢,也可能與抗生素沒有妥適使用有關,例如門診曾發現家長帶孩子就醫時,拿出先前在他院領到的抗生素,卻查不到任何健保紀錄,代表此爲私下送給病人的藥,即使是國家型大調查也無法釐清類似個案有多少。

張璽表示,這種情形已見過不只一次,並不少見,且北、中、南部皆有耳聞,推測是醫師擔心延誤病情而送藥,雖出於好意,但若未經充分評估便給予抗生素,尤其在2歲前使用,恐對孩子腸道菌相與神經發育造成影響。

此外,部分醫療院所因市場競爭激烈,爲求好心切,也可能透過贈送抗生素的方式,拉高儘速康復的可能性,孩子卻恐暴露於過度用藥風險,對此問題各界仍應重視。

張璽指出,抗生素不是愈早用愈好,若症狀不嚴重,家長可主動向醫師表達,希望多觀察幾天,並承諾若無改善「會回診」,使醫師能放心、不急於開藥,且如今許多醫師與已習於和家長採用「共享決策」模式,既顧及專業,也可使家長意願獲得尊重。

對於ADHD,張璽則提醒,ADHD的小孩在家中可能僅被視爲活潑,但在學校羣體中,過動與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會影響課堂學習與人際關係,建議家長、老師保持密切溝通,若有疑慮,應及早帶孩子至小兒科、小兒神經科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