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與資本共振:陸家嘴金融沙龍第11期聚焦“智能機器人元年”

財聯社5月19日訊(記者 張良德)5月17日,“陸家嘴金融沙龍”第11期在上海浦東陸家嘴成功舉辦。本次沙龍以“產業與資本共振:智能機器人元年”爲主題,邀請了金融界、產業界、投資界的專家共同探討智能機器人領域的技術演進、商業化路徑及資本賦能邏輯。

產業進入關鍵轉折點:2025將是“量產元年”

今年,智能機器人成爲各方關注的焦點,並且,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結合,推動了行業的加速發展,整個行業似乎已經到達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2025年爲機器人的‘量產元年’。量產與商業化有着本質區別——前者側重規模生產,後者依賴機器人‘泛化能力’(即複雜場景適應性)的提升。”國盛證券具身智能研究院院長、研究所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張一鳴認爲,由於VLA(視覺語言模型)的成功率仍待提升,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商業化元年”最快會在明年開始。

與會嘉賓們普遍認爲,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快了佈局步伐。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持續進步,智能機器人的學習和優化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智能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

對於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應用,工業化場景是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開普勒機器人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胡德波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在高動態能力的演示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好的表現,行業下一個階段的重點是實現商業價值的閉環。“其中,倉儲物流和工業場景的智能製造比較適合當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階段。”胡德波表示,與家用型智能機器人對泛化性要求有較高優先級不同,工業場景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對準確率、可靠性有非常高要求。

關鍵零部件的技術革新也是智能機器人商業化大規模應用的重要推動因素,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供應商上海意優智控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運營官趙運濤表示,具身智能技術不僅在機器人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還在衆多行業中具有泛化能力和突破發展的可能,但當前人形機器人本體的現狀仍面臨諸多挑戰。

“目前,許多關節技術仍是從協作機器人時代延續而來的,並非終極解決方案。”趙運濤認爲,未來的關節將不僅僅是執行器,而且將成爲新一代的運動神經元,傳感器與算法也將深度融合到關節模組中。

作爲先進生產力行業代表的智能機器人行業,也是股權投資市場關注的“寵兒”。對於該行業的投資機會,上海電科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夥人王傑高從一級市場視角提出,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和技術、簡化版人形機器人在特定場景的應用和具身智能在傳統工業、服務業和特種機器人領域的應用是當前較好的投資賽道。他認爲,正因爲在智能機器人商業化道路上有許多技術需要突破,所以投資人才有更多的機會。

對比一、二級市場,智能機器人投資賽道有不同的特點。國泰海通證券機械資深分析師毛冠錦認爲,二級市場更關注長期(5~10年)的賽道空間,而在一級市場,新興行業的年輕創始人多,市場早期更容易融資,但創始人團隊的技術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客戶拓展能力則成爲後期融資的重要關注點。

對於行業發展趨勢,毛冠錦表示,“未來兼顧通用和成本的高性價比技術路線將成爲主流,線性關節滲透率提升、傳感器與大模型融合將成爲關鍵趨勢,國內供應鏈在硬件端的優勢將加速國產化,中美軟件方面的差距則會越來越小,To B端場景將更早大規模投入應用,而To C端市場想象空間更大”。

商業化潛力:工業場景的落地更值得探索

在當前人工智能浪潮席捲全球的背景下,智能機器人產業不僅是科技創新的前沿領域,更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重塑全球產業格局的關鍵力量。嘉賓們圍繞《智能機器人時代:產業突圍與資本破局》這一主題進行圓桌討論,從AI技術與機器人融合重塑競爭格局,談到如何挖掘商業化潛力技術,從剖析市場需求與賽道競爭,再到解讀資本市場的估值邏輯。

在具有商業化潛力的應用場景的選擇上,胡德波認爲,近期來看工業場景的落地更值得探索;中遠期來看家用服務型機器人將是超級龐大的市場。在工業具體落地場景上,未來或將根據功能、安全性、性價比進行不同的優先級分類,逐一實現商業化應用。

而在覈心零部件機器人關節的技術和成本發展路徑上,趙運濤表示,隨着商業化的落地,未來三年內,人形機器人伺服關節模組成本將從萬元級降到千元級。行星關節憑藉其自身高動態性能保持和大扭矩輸出的特點,仍會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線性關節更適應腿足機器人的發展,在未來將擁有更大的市場空間。

王傑高在交流中則重點提示瞭如何規避行業的投資風險,他表示,任何一個新技術、新產品都會存在商業化落地困難的風險。在標的選擇上,一方面要關注該賽道未來的發展趨勢,看大的產業方向是不是可以預期;同時應注意創始人的初心、背景以及創始團隊是否擁有完整能力;最後要評判企業擁有的技術門檻和產品的競爭力。

當前人形機器人賽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毛冠錦表示,核心技術和完整團隊是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和領先的關鍵因素。同時,企業需保持開放態度,在上游積極地與華爲、字節等頭部公司合作,下游則加強拓展應用場景夥伴,建立產業鏈資源和朋友圈。。

張一鳴最後總結道,在人工智能時代,硬件的主要承載者必然是各類具身智能機器人,包括但不僅限於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狗、自動駕駛汽車和低空領域飛行設備。它們未來都將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併爲投資者帶來豐富的投資機遇。

產業快速發展推力:構建技術-資本-場景的良性循環

對於未來行業發展的阻礙,嘉賓們認爲,智能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持續創新、資本的合理注入以及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只有形成技術、資本與場景之間的良性互動,才能推動智能機器人行業邁向更加繁榮的未來。

當前,智能機器人產業正處於“技術突破窗口期”與“資本佈局關鍵期”,需通過政策引導(如《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資本耐心培育(長期專項基金)、產業鏈協同(硬件-算法-場景聯動),推動行業從“概念炒作”邁向“價值創造”。未來,隨着具身智能技術成熟、工業場景商業化落地及To C場景探索深化,智能機器人有望成爲繼新能源汽車後的又一經濟增長引擎,爲全球產業變革注入新動能。

本期“陸家嘴金融沙龍”由上海市委金融辦、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指導,“陸家嘴金融沙龍”秘書處主辦,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上海股權投資協會協辦,第一財經、財聯社提供媒體支持。此係列活動將構建與“陸家嘴論壇”相呼應的常態化交流平臺,通過機制化、場景化、國際化運作,持續輸出金融改革“浦東智慧”深度賦能浦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力助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建設邁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