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失衡 學者:留意結構風險
國發會景氣對策信號歷經四個月的穩定綠燈後,九月亮出代表轉向的黃紅燈。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說,主要受惠AI熱潮帶動出口強勁成長,帶動整體景氣回溫,不過傳統產業仍顯疲弱,產業結構過度集中於半導體與AI供應鏈,長期仍需留意結構性風險。
邱俊榮指出,AI伺服器、晶片與高效能運算產品需求持續爆發,AI相關產品未受美中關稅爭端顯著影響,全球需求仍供不應求,推升臺灣出口表現亮眼,單月、單季與全年皆創新高,出口年增率維持兩位數成長,成爲帶動景氣轉熱的關鍵動能,加上美國聯準會釋出降息訊號、資金面寬鬆,帶動股市走強、景氣指標同步上揚。
進一步觀察產業表現,邱俊榮說,景氣熱度主要集中在半導體與AI相關產業,傳統制造業表現則相對疲弱,呈現明顯分化。他坦言,傳產景氣低迷並非始於關稅政策,早在近年國際競爭加劇時已面臨壓力。以工具機爲例,出口自二○一二年高峰以來大幅下滑,螺絲螺帽、石化等產業出口比重亦持續縮水,這次關稅衝擊僅讓問題更加顯現。邱俊榮認爲,臺灣出口過度集中於半導體與AI供應鏈,反映經濟發展結構「過度集中」的隱憂,長期仍需調整。
邱俊榮建議,未來政策應協助具潛力的傳產業者轉型升級,並釋放資源投入新興產業,最健康的景氣應該是各產業平均貢獻,而非靠少數科技業撐起整體成長。目前景氣燈號轉熱雖反映出口暢旺,但產業間差距擴大仍是隱憂,若能逐步改善結構失衡,臺灣景氣纔算真正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