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Robotaxi陸彎道超美 特斯拉麪臨5路障

中國如今車市內卷嚴重,並降級消費,市場擔憂車市將是房地產後的擔憂,但臺灣上市公司董事長、其子公司佈局中國市場30年,針對當地狀況說明,中國供應鏈以完整在地建立,加上內需市場龐大,科技產品面對世界有足夠優勢,包括時程速度、成本等,使得汽車成就德國品質、中國價格,但廠商衆多,近年面對價格競爭激烈,廠商壓縮獲利,進入產業高原期,也令存活下來車廠體質優化,邁向電動車、新能源車局面,中國政府支持產業到位,包括充電站、電池維修,產品亦日漸成熟迭代,規模擴大,自駕技術也更加成熟,油轉電的時程加速,後續也將佈局東南亞、非洲擴展。中國廠商面對人口紅利,以價格優勢打出名堂,後續放眼國際市場,快速壯大產業實力,後續也瞄準能源系統。

自動駕駛領域極具發展潛力,自動駕駛發展仰賴法規鬆綁、技術突破以及成本下降三大要素,其中以SAE Level4爲目標的Robotaxi已進入初階商用,正處於摸索規模化應用階段。SAE對於輔助駕駛到自動駕駛的分級表(Level)來看,真正在定義上自動駕駛是從Level 3開始,而Robotaxi會以Level 4爲定義,Level 4除了車輛要控制轉向加速之外,環境監控也是由車輛來負責,所以目前發展速度上,系統要負責人類原本駕駛工作之際,較Level 3以前以人爲環境監控來的緩慢,預估2030年新車型中L2佔比爲87%,但其中30%爲L2+,比重仍不高。而中國推智駕平權,10萬(RMB)級別就能有L2功能。

自動駕駛法規發展上,過去市場擔憂法規成爲障礙,如今變成門檻,是一個可以跨過去的門檻,日本、德國走得比較快,其現今基本上已經修法或者是立法,甚至允許可遠程控制的L4車輛於特定區域、特定條件下行駛,制車大國的德國也針對此制定車輛功能、運行責任、保險制度等明確法源,而目前以商用車爲主;而英國2024年通過自動駕駛法案,L4自駕車也預計2027年上路。至於中美兩大國家,中國中央政府目標朝向建立監管架構、產業標準等協助邁向市場化方向發展,而地方政府加速提出法規,使自駕車得以在地運行,但對於單一廠商在城市間擴張時,面臨不同地區不同法的適應。而美國上,之前聯邦法沒有發佈定義框架,不過去年其交通部發布自動駕駛車輛規範框架(AV-STEP),確立自駕車的定義、參與者、營運條件、事故責任;今年4月交通部提出簡化報告流程及擴大國內外自駕車豁免範圍,顯見各國都有計劃從初步商用邁向規模化商用的機會。

Robotaxi環境測試、法規確立,發展Robotaxi的廠商增加、可進入的市場也增多,使得整體規模可望持續擴張,但挑戰仍落在各地監管差異大,各別廠商個別城市的規範條件受限,其次即市場擔憂傷亡事故發生,更需要提高安全性,即使隨着技術門檻降低,整車成本透過前裝方案已逐步降低,規模化逐步降低成本,整體成本可望改善,但人類對於自駕車的車禍容忍度幾乎等於零,即便交通仍存在車禍發生,但人們對於自駕車的不熟悉感到擔憂,一旦面臨車禍的技術調查,甚至發展恐一切停擺,故需要建立車禍信任,纔可讓自駕車有機會融入人類生活,會信任也是影響Robotaxi產業的要素之一。

展望Robotaxi後續,集邦科技研究經理陳虹燕點出,2035年中國Robotaxi的市場規模可望高於美國,預估2035年中國Robotaxi市場有望達到445億美金,美國市場規模則約365億美金,中國的參與者多、成本降速快,車隊規模擴張迅速。而Tesla是美國市場擴張的來源,因此Tesla能否取得監管許可決定美國Robotaxi的擴展速度和規模,Waymo則需儘快脫離高成本問題,創造可與Tesla抗衡的商業模式。

Robotaxi牽涉的產業鏈多且長,經濟效益的外溢效果大,加上主導廠商已將開始將技術和商業模式輸出海外,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2025年起中東和歐洲的測試與營運增加,成爲下一個成長點,而在中、美以外的地區,掌握消費端市場的車隊平臺商的角色將更加重要,將影響該市場的發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