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解析-陸新工具救市 對美情緒升溫全球關注

經濟數據方面,中國公佈9月份CPI年減0.3%,連續2月負成長顯示中國內部需求不振,通縮疑慮仍存。另外中國官方PMI表現相對分歧,製造業PMI小幅上升至49.8,然非製造業PMI由50.3下滑至50。儘管製造業PMI出現回升,但仍低於榮枯線,連續六個月低於榮枯線創下2019年以來最長紀錄。

目前中國內需表現未見明顯起色,將持續關注擴大內需相關政策是否能發揮支撐效果,帶動陸股反彈;而縱使數據表現不盡理想,但股票市場仍可正面解讀,普遍預期中國政府將會適時加大刺激力道。時序進入中國傳統消費旺季「金九銀十」,在政策加持下,刺激效果有望產生綜效。

政策方面,發改委在9月時宣佈將推出人民幣(下同)5,000億元的新型金融政策工具,被視爲近年來最大單次投放資金紀錄。該筆款項專門用於補充重大項目的資本資金,藉此擴大投資以提振經濟成長動能。這批政策資金將重點投資八大領域,包括數位經濟、AI產業、低空經濟(即活動範圍在離地1公里內的無人機、飛行器核心及周邊產業)、新能源(即可再生能源、氫能源等)、先進製造業、綠色轉型、交通基礎建設及公共服務提升。

國際關係方面,中國官方宣佈祭出更加嚴格的稀土管制措施,美國總統川普隨即威脅將加徵100%關稅做爲迴應,全球多數股市紛紛由近期高點回落,雙方關係波瀾再起,爲市場再添不確定性。

由於目前中國稀土產量約佔全球70%,若管制升級恐將影響全球高端半導體產業發展。投資人擔心原本在10月登場的中美元首「習川會」可能會因此泡湯,但川普隨即發文安撫市場,並沒有把話說死,雙方仍握有談判籌碼。但仍須留意在中美兩大經濟體在達成協議前,金融市場的波動仍存。

展望未來,進入傳統消費旺季,加上刺激政策支持下,內需市場有望發揮支撐。雖目前中國政府積極推行救市政策,但這些政策能否有效傳導到實體經濟是下一階段需要關注的重點。如果經濟狀況確實得到改善,將有助陸股後續表現。

外需部分在近期國際情勢的發展下,不確定性有明顯上升,中國政府仍有GDP保5的壓力,因此預期將會實施更多加強經濟刺激的相關政策;預計在穩市政策和寬鬆貨幣政策的支持下,陸股有望逐步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