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川普100天/美國地緣戰略 轉向擴張孤立主義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100天,不斷拋出爭議政策、宣佈對等關稅,讓全球經濟情勢陷入亂流。(法新社)
聯合報22日舉辦「拆解川普100天」座談會,邀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等學者剖析美國總統川普執政近百日以來,外交政策的轉變、盟國的因應及對體系的影響。黃介正認爲,川普上任後,美國的地緣戰略已轉爲擴張型孤立主義,即使外界認爲川普有意「聯俄製中」,但情勢不利美國如此操作,全球將會分成美、中、俄三大地緣板塊。
黃介正指出,川普上臺迄今任命聽證會的速度牛步,多個負責區域安全的助理國務卿或助理部長級別的職務,尚在排隊等候任命聽證,此爲第一個特徵。
「美國堡壘」的心態高張
其次,黃介正認爲,從川普上任至今,美國整體呈現戰略收縮的態勢,有如「美國堡壘」(Fortress America)心態,認爲美國沒有義務或能力維持在全球各地的承諾;但另一方面,川普卻也看上加拿大與格陵蘭的資源,以及巴拿馬運河地處交通要道的戰略價值,多次聲稱美國應擁有格陵蘭島、要讓加拿大成爲美國第51州,並對中國與香港企業涉足巴拿馬運河表示不滿,展現出擴張型孤立主義。
黃介正表示,也有些人將川普這些作爲描述爲交易型干涉主義,對於關乎美國利益的事項,會用交易型方式、透過經濟或是軍事手段干涉,兩種模式都是後續可持續觀察的方向。
當前局勢 美難聯俄製中
至於外界最關心的「聯俄製中」,黃介正則認爲當前情勢並不利於美國推動「聯俄製中」。畢竟美國能端出的利益,俄國靠自身即可取得,且莫斯科與北京在各方面的關係較美國更爲緊密,都讓俄羅斯總統普亭聯美的意願不高。不過,未來全球權力格局將成爲強人間的博弈與領導人間的交易。
歐亞盟邦 與美關係破碎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黃介正認爲,美國的盟友已被川普的關稅大棒壓得喘不過氣,盟邦關係已經破碎化,未來全球地緣政治板塊將分爲美、中、俄三大板塊。
至於對美國與歐洲盟友關係的影響,黃介正表示,自俄國入侵烏克蘭以來,歐洲認知到俄國對歐洲的威脅愈來愈大,歐洲無法在缺少美國的前提下獨自對抗莫斯科,美歐關係是對抗俄國的支柱。
黃介正認爲,隨着川普上臺,歐洲對美國的信賴感下滑,開始認知到安全上不能依賴美國,並試圖建立沒有美國的安全體系與探索戰略自主。不過,目前歐洲執政者普遍爲弱勢領導人,僅法國持續倡導歐洲戰略自主,其餘國家則無力宣之於口。
同樣的,黃介正也指出,美國在亞太的盟邦也都是由弱勢領導人執政,無法提供美國顯著協助。南韓因前總統尹錫悅在位期間發動戒嚴,從而衍生出一系列內部問題,尹錫悅也因此遭彈劾下臺;日本首相石破茂也是該國近年來最弱勢的首相;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與其副總統薩拉.杜特蒂失和。第一島鏈的民主國家現階段顯然無法協助美國維護利益。
從外交談判的角度來看,黃介正提醒應注意美元作爲儲備貨幣所能發揮的槓桿力量;特別像是臺灣重押美元,對臺灣外交談判的影響。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也說,相較於東南亞國家外匯存底不多,臺灣、日本的外匯存底以美債爲主,受到槓桿力量的影響也較明顯。
針對加拿大自由黨新黨魁卡尼利用主打「反川牌」刺激民調反彈,是否會讓其他國家效法反川,黃介正則認爲「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訴求爲找回美國傳統價值,並在歐洲極右翼取得共鳴,長期來看,各國形成反川潮力道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