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軍公教陸證常態化…學者:制度性威懾 程序須公平
陸委會對軍公教是否申領大陸證件將「常態化」查覈。國安戰略學者陳文甲表示,強化審查機制確有必要性,但落實上須兼顧程序公平、個資保護、申訴機制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陸委會對軍公教是否申領大陸證件將「常態化」查覈。國安戰略學者、開南大學副校長陳文甲受訪表示,臺灣強化審查機制確有必要性,但也提醒政府,落實上須兼顧程序公平、個資保護、申訴機制等。
陳文甲表示,大陸這些證件本質上具備「身分、利權、介入」的潛在功能,一旦中共利用這些身分工具插入統戰或監控機制,就會深化對臺滲透與破壞;其次,對於具有國家機密、國防、情報、政策影響力或高度敏感崗位的軍公教人員來說,其海外(特別是對岸)身分的模糊性具有潛在忠誠風險,若能藉查覈制度及早揭露異常、模糊或可疑身分資料,便可提高防線、降低滲透風險。
陳文甲並指,將此查覈制度常態化,並對不配合者設有具體處置,是一種制度性威懾手段,有助於使潛在中共代理人或滲透手法更難以躲避審查。但他也提醒,在落實上必須兼顧程序公平、個資保護、申訴機制,以避免對無辜者造成權利侵害或社會反彈。
就政策是否影響兩岸關係、民間交流,陳文甲不諱言,部分民間團體或學者可能認爲政策過於嚴苛,感受到政府在冷卻交流,從而對赴陸合作活動更爲謹慎或保留,使本已脆弱的兩岸交流氛圍更趨緊張;其次,中共輿論和官方,可能將臺灣政策解讀爲「封鎖臺胞」或「排斥交流」,以反制手段迴應。
陳文甲提到,政策若執行中出現爭議個案被媒體放大、誤判或個資風暴,可能導致社會信任滑落,增加政策成本。他認爲,從長期而言,若臺灣採「可控開放、選擇性交流」策略,就是必須在安全與主權界線上劃定明確紅線,而非全面封鎖,以利維持基本交流管道。
陳文甲分析,臺灣應警覺以下風險,一,查覈制度若程序不完善、法律基礎薄弱、申訴管道不明,將招致訴訟或輿論質疑;二,查覈過程中個人資料、指紋、生物特徵易成明顯目標,一旦資料庫被滲透或外泄,反而成爲中共統戰工具;三,若查覈集中在軍公教人員,反而忽略企業界、媒體界、青年、宗教界等潛在統戰對象;四,若中共以報復與壓力方式迴應,臺灣在外交、經貿或交流政策層面將更被動。
因此,陳文甲認爲,臺灣在制度設計、法治保障、資安防線、輿論策略與整體風險的控管上,都必須同步強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