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擬常態化審查軍公教申領大陸證件 學者籲兼顧程序公平

大陸近年尤其透過福建,便利臺灣民衆申領大陸證件,而我方也強化對軍公教等違規持有大陸證件的查覈機制。圖爲廈門五通客運碼頭旁的「近便利」臺胞服務專區,於去年6月揭牌,可讓搭乘小三通從金門到廈門的臺灣民衆,一站式辦理臺胞證、居住證、定居證和臨時駕照。記者陳政錄/攝影

陸委會今年會同多部會,對軍公教是否申領大陸證件進行專案查覈,如今查覈擬朝「常態化」發展,例如每半年一次。國安戰略學者、開南大學副校長陳文甲受訪表示,面對中共藉由福建等地便利臺灣人申領居住證、定居證等的策略,臺灣強化審查機制確有其必要性,但他也提醒政府,落實上須兼顧程序公平、個資保護、申訴機制等。

本報稍早報導,近日諸多機關收到公文,詳列陸委會七月底召集的一次會議紀錄與一份「查覈範圍表」,擬於明年起,施行鍼對軍公教人員常態化、制度化查覈機制。據規定,軍公教不得在大陸設籍,申領或持有大陸身分證、護照、定居證等。

陳文甲稍早受訪表示,這些證件本質上具備「身份、利權、介入」的潛在功能,一旦中共利用這些身份工具插入統戰或監控機制,就會深化對臺滲透與破壞;其次,對於具有國家機密、國防、情報、政策影響力或高度敏感崗位的軍公教人員來說,其海外(特別是對岸)身分的模糊性具有潛在忠誠風險,若能藉查覈制度及早揭露異常、模糊或可疑身分資料,便可提高防線、降低滲透風險。

陳文甲並指,將此查覈制度常態化,並對不配合者設有具體處置,是一種制度性威懾手段,有助於使潛在中共代理人或滲透手法更難以躲避審查。但他也提醒,在落實上須兼顧程序公平、個資保護、申訴機制,以避免對無辜者造成權利侵害或社會反彈。

就政策是否對兩岸關係、民間交流造成影響,陳文甲不諱言,部分民間團體或學者可能認爲政策過於嚴苛,感受到政府在冷卻交流,從而對赴陸合作活動更爲謹慎或保留,使本已脆弱的兩岸交流氛圍更趨緊張;其次,中共輿論和官方,可能將臺灣政策解讀爲「封鎖臺胞」或「排斥交流」,以反制手段迴應。

陳文甲提到,政策若執行中出現爭議個案被媒體放大、誤判或個資風暴,可能導致社會信任滑落,增加政策成本。他認爲,從長期而言,若臺灣採「可控開放、選擇性交流」策略,就是必須在安全與主權界線上劃定明確紅線,而非全面封鎖,以利維持基本交流管道,

陳文甲也提醒,中共在面對臺灣強化查覈等防線時,可能透過加強利益誘因策略,設立更優厚的補助、稅收、就業、購房優惠等,誘使臺灣人申請證件或落戶中國大陸,和設立「便民服務站」,以及廣設宣傳點,以方便臺胞申辦,及配合輿論宣傳與認知作戰,或對臺實施報復性措施,例如限制簽證、干擾交流項目、加強對赴臺人士審查等。

最後,陳文甲分析,臺灣應警覺以下風險,一,查覈制度若程序不完善、法律基礎薄弱、申訴管道不明,將招致訴訟或輿論質疑;二,查覈過程中個人資料、指紋、生物特徵資料易成爲明顯目標,一旦資料庫被滲透或外泄,反而成爲中共統戰工具;三,若查覈集中在軍公教人員,反而忽略企業界、媒體界、青年、宗教界等潛在統戰對象;四,若中共以報復與壓力方式迴應,臺灣在外交、經貿或交流政策層面將更爲被動。

因此,陳文甲認爲,臺灣在制度設計、法治保障、資安防線、輿論策略與整體風險控管上,必須同步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