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O國家隊如何往下走?增資未獲國發基金支持 美關稅添變數

由國家籌組規畫的藥品CDMO廠「臺灣生物醫藥製造」,今年5月成立滿兩年,正要積極爭取訂單與合作之際,又碰上美國藥品關稅的不確定性,成立以來場場是硬仗。(圖/財訊提供)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由政府規畫成立的臺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被視爲臺灣CDMO(藥品研發製造代工)的政策標竿,5月即將滿兩歲。不過,TBMC的A輪增資,原本最大股東國發基金並未參與,讓外界好奇TBMC新的動向。

力拚國內合作 一起打天下

根據經濟部的商工登記資料,今年2月TBMC完成資本額變更,從34.4億元擴大爲45.9億元;值得留意的是,原本持股29%的最大股東國發基金,增資後降爲21.8%,代表美商韌力的總持股則拉高到35.4%,取代成爲最大股東。

難道政策不挺了嗎?國發會以不針對個別投資爲由拒絕表態。一位業界大老則認爲,賴清德總統推動的「健康臺灣」未涉及產業;既然政策沒有顯著拉力,生技產業的風險又不低,國發基金維持原始10億元的投資金額,也就可以理解。TBMC的公共事務長劉祖惠則表示,如果連同耀華玻璃、科技發展基金、生技中心、工研院,A輪增資後泛官股可控制的股權仍超過5成。

兩年來,其實TBMC一直揹負着外界異樣眼光。去年7月,當時成立僅1年的TBMC,以驚人速度啓用製程分析實驗室,可以開始接洽客戶,執行長張幼翔在亞洲生技大展上宣佈:「風雨中,TBMC正式開幕啓航了!」這句「風雨中」,的確寫實。

CDMO是前總統蔡英文任內積極推動的政策,2021年修正後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也首度將CDMO納入獎勵範圍。《財訊》雙週刊指出,新冠疫情促使全球將藥品供應升級爲「國安問題」,因此2023年5月在國發基金領投下,以工研院與生技中心的團隊爲基礎,成立TBMC,2024年再結合美商韌力的技術與策略合作。

有些CDMO同業不平,認爲政府與民間企業爭利;因此有業者猜測,這次國發基金放棄A輪增資,可能也是不想再站上火線。不過,生技中心董事長涂醒哲倒是表示,他曾爭取增加投資TBMC,只可惜法規限制生技中心對衍生公司的持股比重已到頂。

爭取首位客戶 當務之急

「我們只在臺灣有名,在國外名不見經傳;有疫情的時候要出來扛責任,平常就只是一般的企業,也必須找出路賺錢。」劉祖惠坦言,TBMC雖有國家隊光環,但這次增資也讓他們提早面對現實;公司有考慮進行A+輪增資,爲了爭取新投資人的認同,就必須拿出有能力賺錢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