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霸氣迴應美國關稅,福耀玻璃實力無可匹敵,誰纔是贏家?
說到曹德旺,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牛得很”。
這位福耀玻璃的老大,憑着那股拼勁兒,從當初只是一個小玻璃廠的人,一口氣把福耀搞成了全球汽車玻璃行業的頭牌。
面對美國頻繁調價的關稅政策,曹德旺甩出一句“你要怎麼加稅都無所謂,要是不賺錢我就不動手”,不單是顯示了他的任性,還讓人感受到他那種打從心底散發出的自信。
他咋敢這麼咄咄逼人呢?
他哪來的那麼大勇氣啊?
美國市場真的會因爲他的脾氣“頭疼”嗎?
美國接二連三地對中國的貨物漲價稅,玻璃生意也被波及了。
美國再一次把某些中國進口貨的稅擡高了,玻璃製品的稅費直接漲到天上去了!
對許多中國公司來說,就像一記響亮的板磚,直接砸在腦袋上!
成本飆得跟火箭似的,利潤被壓得連喘息都難,不少公司要麼忍痛降價拼命撐着,要麼就一句“再見”徹底撤出美國!
曹德旺可不一樣,接受採訪時,他一口氣說了句讓人記住的話:“美國的稅再怎麼加,沒賺到錢我就不甩賣!”
這話聽了有點兒“耍賴”,但仔細琢磨,其實是藏着一絲清明的心機。
曹德旺對玻璃這塊兒認識得透徹得很,汽車玻璃雖然表面上沒啥大不了,但其實是個技術精湛、供應鏈穩如老狗的行業。
福耀的玻璃可真是厲害,質量槓槓的,而價格還比那幫老外便宜得多!
美國車廠想找到更划算的替代品,簡直比登天還難!
更何況福耀早就把工廠扔到美國那邊了,絕大部分都是在地生產的,關稅的影響可沒那麼嚇人。
美國的輕工業市場真是有點“走空了”。
這幾十年,美國的工廠都像是抓着航班一樣跑出國門,尤其是輕工業,簡直像在搞移民!
美國人在玻璃、布料和塑料這塊兒早就沒有什麼鳥事了,基本上全靠國外包圓兒了。
曹德旺明白得很:要是福耀因爲關稅離開美國,那個美國車企的零件供應鏈立馬就會亂成一鍋粥。
玻璃不夠了,車子就得停工,最後受罪的還是美國自己呀!
話說回來,曹德旺的生意早就飛出那一畝三分地了,根本沒那麼簡單。
福耀的客戶遍佈四海,歐洲、亞洲、南美,簡直是個世界游泳健將!
美國市場雖然牛,但也不是唯一的那塊蛋糕!
曹德旺就像個大爺似的,隨便挑吃的,他根本不在乎那些賺不到錢的生意。
曹德旺是在福建福清的一個不起眼的村子裡長大的,小時候窮得連書本都快吃不下了,小學沒念完就14歲開始下田幹活,真是個“早熟”的孩子啊!
曹德旺這傢伙,賣過煙、賣過水果,還修過車,真是吃盡了各種苦頭。但他人聰明、膽子大,總是能從一團亂麻中撈出機會來。
八十年代中國剛放開,那陣兒風勁得很,曹德旺就盯上了汽車玻璃這塊蛋糕。
當時,國內的車窗玻璃幾乎都是外來貨把持着,我們自家的玻璃差得不能再差,價格還貴得跟天上掉餡餅似的!
曹德旺心裡哐啷一下不樂意,喚來一幫兄弟在福建攛掇了個小廠,定下要造出咱中國人自己的優質玻璃!
沒門兒,靠自己瞎琢磨!
沒機器,找人借錢買個!
沒譜,硬着頭皮去找人要飯。
靠着一股拼命的勁頭,福耀玻璃總算在江湖上紮下了根。
到了九十年代,福耀已經搖身一變,成了國內汽車玻璃界的大佬,曹德旺這位爺可不願意就此止步。
他把眼睛瞄向了洋碼頭,特別是美國這塊全球汽車銷售的“大蛋糕”。
二零零零年,福耀在美利堅開了個工廠,踏上了全球拓展的旅程!
這一步可不簡單,美國市場就像個火藥桶,地方小廠、工會、還有那政策,每一個都是硬仗!
曹德旺就是憑着厲害的質量和省錢本事,硬是從縫隙裡擠出了一條路。
,福耀的玻璃幾乎都沾上了世界一半汽車的門兒,就連寶馬、特斯拉這樣的頂尖品牌,啥好貨都離不開福耀的!
曹德旺的牛氣,不是隨便發火,而是建立在一堆聰明的想法之上的。
一大堆人可能會覺得,他這話簡直是在跟美國硬碰硬,來了個賭氣吵架。
曹德旺的腳步就跟老黃牛一樣,一步一個腳印兒,沒半點兒搓火。
福耀的車窗玻璃可不是隨便哪個小作坊都能抄的!
從材料配比到生產流程,福耀整整花了幾十年,才練就了一手獨特的絕活兒!
就說吧,車的窗戶不僅得透亮、結實,還得能擋紫外線和霧靄,甚至有的豪華款還得會發熱!
這些技術障礙,簡直讓福耀在市場上變成了“獨一無二”的存在!
就算關稅天高, American車子還是得硬着頭皮往裡填錢!
福耀的工廠管理得那叫一個精明,生產花費控制得跟鐵桶似的,一點漏都沒有!
跟福耀一比,美國的玻璃廠家就像剁手族拼網購大促,人工費高得讓人心疼,還搞得供應鏈亂七八糟,真是沒法比呀!
曹德旺在美利堅搭建工廠的時候,早就把這樁生意盤算得明明白白:在當地生產不光能躲避一些關稅,還能讓福耀的運輸成本降下來,反應速度嗖嗖的快!
福耀的工廠散佈在十多個國家,供應鏈靈活得跟魔術網一樣。
美國一加稅,最多就是削了一點福耀的肉,骨頭還是挺牢的!
曹德旺完全可以把注意力轉到其他地方,像歐洲或者東南亞,他照樣能過得呵呵更香!
最緊要的是,曹德旺的心態,這幾十年在商場摸爬滾打,他早就對風浪免疫了!
關稅在他看來,就像是生意路上的一個小臺階,邁過去就行了。
他自己說過:“做生意最怕沒選擇,但我從來不給自己死衚衕!”
曹德旺喊道:“我不賺到錢就不賣,最後苦的可是美國人!”
這話聽起來像是潑辣的火鍋底料,但實際上可不是隨便在那兒唬人的。
美國的汽車生意簡直是個超級大塊頭,每年賺的錢多得讓人咋舌,養活了上百萬的工友!
車的窗戶就像生產線的心臟,沒它可真運轉不起來呀!
要是福耀因爲那關稅撂挑子,美國的車廠這段時間找不到其他供應商,生產肯定會跟着慢半拍!
更讓人無奈的是,美國自己的玻璃生產早就掉鏈子了。
這幾十年,美國的輕工業就像個被拋棄的小貓,跑到外頭去玩了,家裡的生產能力也跟着急速縮水。
眼下想重新搞個廠子、訓練一幫工人、把供應鏈整好,誰能在三兩年內搞定啊!
到時候,汽車公司要麼揣着大筆鈔票去海外買玻璃,要麼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生產線閒置在那裡。
買車的朋友們也沒好日子過,車子貴得離譜,交貨還慢得像蝸牛,哪個不是讓人心煩意亂的事兒呢!
曹德旺這哥們兒可沒真跟美國槓上呢!在俄亥俄州,他的工廠可熱鬧了,招了倆千多個當地易友,不僅給人家發工資,還讓國家收入猛上漲!
那邊的官老爺和鄰里都對福耀誇得跟天上飛的似的!
曹德旺心裡明白,只要福耀的廠在美國一天,他就等於手裡攥着個大招牌,誰都別想跟他擡槓!
稅收再貴,美國也沒膽把福耀趕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