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領銜注資看點多 四家大行迴應市場關切
證券時報記者 馬傳茂 李穎超
3月31日,2025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定向增發投資者說明會召開。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管理層主要成員與投資者進行線上溝通交流,就財政部注資一事迴應市場關切。
發行對象怎樣確定?
3月30日,上述四大行齊發公告稱,將分別向財政部等定向增發股票,募集資金共5200億元。其中,財政部包攬中行、建行全部新發行股份,並認購交行、郵儲銀行逾九成新增股份,合計出資規模達5000億元。這也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的表述相符。
在“量”的分配上,財政部統籌考慮了四大行現有資本充足率水平,對資本相對稀缺的銀行注資規模相對較大,注資後其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水平提升較多。
公告顯示,財政部將分別出資1650億元、1050億元認購中行、建行全部新發行股份;而交行和郵儲銀行在引入財政部作爲戰略投資者的同時,兩家各自股東中個別現有央國企股東也選擇了“加倉”。其中,郵儲銀行此番募資規模達1300億元,財政部認購金額約1175.8億元,中國移動集團、中國船舶集團分別認購75.84億元、45.66億元。
有分析人士認爲,中國船舶集團是郵儲銀行H股上市時期的基石投資者;作爲“老股東”長期持股,中國移動集團是繼2023年以450億元定增入股後再次“加碼”持有,顯示了對該行經營發展的長期信心;財政部首次入股更是爲郵儲銀行的未來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交行此輪合計募資規模達1200億元,其中包括中國菸草、雙維投資在內的“菸草系”將合計出資75.8億元參與,其餘新增股份均由財政部出資認購。“我們徵求了所有主要股東的意見,也歡迎主要股東參與此次定增,最終確定了包括財政部、中國菸草及雙維投資在內的發行對象。”交行方面表示,財政部參與此次發行是國家層面的部署安排,旨在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撬動作用,增強大行信貸投放和穩健經營能力,從而助力大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推進高質量發展。
“溢價”定增基於什麼考量?
在迴應投資者關心的定價問題時,中國銀行董事會秘書卓成文表示,此次發行定價統籌考慮了新老股東利益、資本補充規模等因素。“本次發行完成後,我行的資本實力增強、風險抵禦能力提升,整體經營更加穩健,市場競爭力將不斷提高,包括原有股東在內的全體股東將持續受益。”他說。
歷史上,國有大行曾經歷三輪主要注資,分別是1998年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注資、2003年至2007年財政部以外匯儲備通過匯金公司注資、2010年財政部及匯金公司出資參與多家大行配股。
而新一輪注資最終確定採用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方式完成,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鎖價定增”。交通銀行董事會秘書何兆斌解釋稱,由於銀行自身資本補充壓力大,對多種資本補充方式進行了長期研究論證。從監管政策看,因大行股價處於破淨狀態,公開增發、配股、可轉債等方式不具備可操作性,而定向增發在董事會推動且全部發行對象明確的情況下不受股價限制,是可行的融資途徑。從市場影響角度而言,此輪融資採用非公開發行方式,對二級市場的流動性與股價的衝擊也比較小。
根據公告,中行、建行、交行、郵儲銀行此次定增價格分別爲6.05元、9.27元、8.71元、6.32元,符合證監會關於發行定價不低於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A股股票交易均價80%的規定。同時,相較於3月28日收盤價,四家大行的發行價格溢價率分別爲10%、8.8%、18.3%、21.5%,對應2024年PB分別爲0.74、0.73、0.67、0.76倍。
“本次我行發行價格是統籌考慮了原有股東和增資股東的利益、市淨率、資本補充規模、市場形勢等因素,會同定向增發對象合理確定的。此次增資對原有股東每股收益攤薄比率較小,但增資定價較A股當前市價溢價較高,有效保護了原有股東利益。”建設銀行首席財務官生柳榮表示。
交行方面認爲,8.71元/股的發行定價體現了大股東對於交行長期投資價值的信心,統籌兼顧了中小股東的利益,也符合市場化的原則。
注資後有何計劃?
交行董事長任德奇稱:“在國有大行中,交行的資本充足水平相對要低一些。給我們注資是一場‘及時雨’,可有效緩解交行資本的壓力,也讓我們以更大的力度去支持實體經濟,更好發揮主力軍作用。”
建行表示,注資完成後,將加強資本管理,提高此次募集資金的使用效率,爲募集資金的合理運用提供良好的保障。
郵儲銀行副行長、董事會秘書杜春野表示,此次獲得國家注資,可有效夯實郵儲銀行資本實力、強基固本,對郵儲銀行的高質量發展轉型意義重大:一是有利於形成更加穩健均衡的信貸結構,二是助力非信貸業務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對於投資者關心的後續分紅安排,生柳榮表示,建設銀行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着眼於現階段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綜合分析並充分考慮以下重要因素:一是嚴格貫徹落實監管要求,確保利潤分配後,滿足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機構對資本充足率等監管指標的規定;二是切實維護股東合法權益,爲投資者提供合理的投資回報;三是保持資本金規模與可持續發展需要相匹配,支持各項業務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四是統籌考慮資金成本和外部融資環境,保持股利分配政策與該行資本結構、資本成本、資金成本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