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選讀》美國重金難救稀土困境! 業界警告:砸錢速度還不夠快
業界人士認爲,美國短期內仍難撼動大陸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政府在稀土供應問題上愈發焦慮,儘管不斷投入資金企圖擺脫對中國大陸的依賴,成效卻有限。業界人士直言,美方投入的資金與決心仍遠遠不足,難以在短期內撼動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南非礦業資深人士、TechMet公司執行長梅內爾(Brian Menell)在倫敦「未來韌性」論壇上警告,西方政府在確保鋰、稀土及其他關鍵材料供應上的行動仍過於緩慢。他直言,美國若要挑戰中國的支配地位,必須在投入資金上勝過中國,並加速關鍵礦產開發。
TechMet是一家總部設於都柏林的礦業投資公司,專注於清潔能源轉型所需的鋰、鎳、鈷與稀土等金屬開採。該公司曾獲美國政府鉅額資金支持,並從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取得約1.05億美元融資,用於擴充相關項目。
梅內爾指出,美國要在未來競爭中取得主動,「必須在創新上超越中國人,在資金上超越中國人」。他認爲川普政府的第二任期已準備採取新策略,將更快行動、打破官僚束縛,推動更大規模的交易與政府參與。
梅內爾強調,開發關鍵礦產需要政府直接介入,降低早期投資風險並加快建設進度。他呼籲美國與盟友重新思考如何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確保供應鏈能提升西方的工業競爭力與國家安全。
他指出,若要滿足未來需求,就必須快速建立獨立於中國控制的產能,「這意味着在規模、標準與獨立性上,整個產業都要完成轉型」。
TechMet目前正競標烏克蘭基洛沃格勒地區的Dobra鋰礦牀,該項目屬於「美國-烏克蘭自然資源倡議」,中標者最低需投資1.79億美元。
稀土被譽爲「工業維生素」,是航太、軍工、新能源車、風力發電及智慧製造等戰略產業的關鍵材料。過去30年,中國在稀土開採與提煉領域均維持領先。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2023年中國稀土礦產量佔全球逾六成,而在加工環節更掌控約92%的全球產能,形成近乎壟斷的地位。
美國地質調查局資料顯示,2020年至2023年間,美國約70%的稀土化合物與金屬進口來自中國。今年4月,美國對全球加徵「對等關稅」,對華稅率一度高達145%,中國則以出口管制反制,使美方深感「卡脖子」風險。
面對供應瓶頸,美國與西方國家積極尋找替代方案。美國政府重金投資國內礦產開採,但企業資本對政策前景存疑,投資意願不高。歐盟甚至提出「太空採礦」構想,被批缺乏可行性。
在此情勢下,擁有豐富稀土資源的澳洲成爲國國與西方國家眼中的「希望」。10月20日,川普與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簽署協議,強化美國對稀土及其他關鍵礦產的獲取能力。不過,美國媒體引述多位業界高層與分析師指出,美西方難以迅速建立足以取代中國的精煉體系。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中國多年累積的加工技術與人才庫讓其在稀土領域保持領先。澳洲雪梨科技大學研究員Marina Zhang表示,儘管美國與其盟友正積極投資「去中國化」的稀土供應方案,但要追上中國仍需至少5年時間。她坦言,澳洲儲量雖高,卻因基礎設施不足導致生產成本偏高,難以與中國規模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