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中企壓力”之下,OpenAI又陷內鬥漩渦?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楊沙沙 任重】編者的話: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penAI近日在其官方博客中點名一家中國人工智能(AI)公司智譜,聲稱北京支持的初創公司智譜在人工智能競賽中取得了“顯著進展”,在多個國家收穫應用案例。外媒分析稱,OpenAI正在將一家鮮爲人知的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視爲“威脅”,該博客的發佈,正值美國和中國在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領域展開激烈競爭之際。截至記者發稿時,智譜方面沒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的採訪。有專家表示,雖然美國AI巨頭們在技術方面領先,但在工程實現和市場規模方面,中企有不小的優勢。在面臨“中企壓力”之際,OpenAI行業領頭羊的優勢也面臨來自美國本土的激烈競爭。
“點名”中企,真實動機被質疑
據美國CNBC網站報道,中國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在今年1月份發佈了R1模型後,獲得國際大量關注,但OpenAI表示,智譜在中國以外的擴張及其與北京的關係值得更多的審查。報道稱,智譜在中東、英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設有辦事處,並在東南亞(包括印度尼西亞和越南)運營聯合“創新中心”項目。
智譜成立於2019年,被國內媒體稱爲國產AI大模型“六小虎”之一。據其官網介紹,北京智譜華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智譜”)致力於打造新一代認知智能大模型,專注於做大模型的中國創新。今年4月,智譜在北京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成爲“六小虎”中第一家正式啓動IPO流程的公司。據悉,智譜最快於2026年登陸A股市場。
對於智譜被OpenAI“點名”,有業內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國內AI圈內並沒有太多關注,因爲OpenAI在其官方博客發佈的消息並沒有太大權威性。也有國內長期關注AI領域發展的知情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包括OpenAI在內的美國AI企業人才爭奪激烈,資金缺口一直存在,“點名一家不知名的中國企業可能是想引發美國政府方面的重視”。
外媒也有質疑OpenAI動機的聲音。印度媒體Analytics India Magazine (AIM)報道稱,OpenAI博客文章似乎不太關心模型性能,而是對影響力的架構更加擔憂。報道引述知名風險投資人比爾·古雷的分析稱,OpenAI在一篇博客中公開推廣中國人工智能企業的決定“非常奇怪”,並認爲OpenAI這種做法只是提高了競爭對手的知名度,“有效地使其廣爲人知”。
中國電信集團首席科學家、美國貝爾實驗室院士畢奇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從目前的報道來看,OpenAI並沒有列舉任何智譜在AI技術方面的優越性,而是聚焦智譜在融資方面的成功,以及在國外設置機構的多少。“從這一點來看,他們希望通過放大智譜在融資方面的成功,特別是強調從中國政府渠道融資的成功,遊說美國政府進一步出臺有利於OpenAI的政策,甚至直接提供資金,支持OpenAI。”畢奇表示,目前AI方面的技術發展還處於重投資階段,美國AI企業希望通過這方面的炒作,鞏固資金鍊方面的優勢。
今年以來,美國科技巨頭向AI領域的投資達到史無前例的規模。英國廣播公司(BBC)7月4日報道稱,微軟將裁員9000人以騰出更多資金投入AI研發。在2025財年,微軟計劃將800億美元投入數據中心建設,加速AI大模型訓練。谷歌也在年初公佈了750億美元的AI基礎設施投資計劃。Meta今年則計劃投入650億美元來支持其AI目標。
然而,中國AI產業的追趕步伐仍讓硅谷巨頭們感受到競爭緊迫感。美國《華爾街日報》7月初一篇題爲“中國正在迅速削弱美國在全球AI競賽中的領先地位”的報道稱,中國的AI大模型在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受歡迎,考驗着美國的優勢。
美國AI巨頭的深層隱憂
OpenAI表示,智譜代表了中國“希望建立一個自力更生、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與美國競爭,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
路透社稱,OpenAI在中東和亞洲建立了合作伙伴關係並吸引投資。其5月宣佈的“OpenAI for Countries”計劃目標是幫助感興趣的國家與美國政府協調發展“主權人工智能能力”。據悉,OpenAI此前稱,計劃在美國之外投資建設運行人工智能系統所需的基礎設施,作爲其美國AI數據中心項目“星際之門”(Stargate)的海外延伸。另據CNBC報道,在5月訪問阿聯酋期間,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雙方達成價值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的協議。其中包括由OpenAI、甲骨文、英偉達和思科系統公司合作建設“阿聯酋星門AI校園”的項目。據悉,該項目預計將於2026年啓動。
“這實際上是美國自己在築牆。”印度媒體AIM分析稱,令OpenAI不安的不僅僅是競爭,更是擔心“失去敘事主導權”。儘管美國一直在通過“星際之門”項目,以及政府交易、貿易代表團和戰略伙伴關係等手段,在全球範圍內積極推廣其人工智能技術,但中國安靜的、基礎設施優先的做法,可能會被證明更持久。
畢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目前發展來看,OpenAI、Meta等美國巨頭,都相繼從提倡開源起步,走向閉源發展。這反映了美國AI巨頭對其技術領先及壟斷地位的不自信。“衆所周知,互聯網行業的一個現象是贏者通吃。然而,目前在商業路線上,美國企業面臨抉擇。”畢奇進一步解釋,“是按谷歌安卓的模式,用開源的方式佔領全球市場;還是按蘋果模式,通過技術領先把體驗做到極致來綁住客戶,成爲美國巨頭們左右爲難的選擇”。
畢奇認爲,從一般規律來說,領先者會更青睞美國蘋果公司簡單粗暴的商業模式,而挑戰者會通過開源模式奮力一搏。從目前安卓及蘋果在智能終端的全球市場份額可以看出,開源模式對有技術領先優勢的廠家,還是具有較強的挑戰性。“這也可能是爲什麼中國AI企業的出海,即使還在起步階段,就牽動了美國巨頭們神經的原因之一”。
今年以來,中美兩國AI發展勢頭迅猛。畢奇表示,從技術上來看,美國巨頭們領先中國不少。“這就是爲什麼他們選擇閉源的原因,如果他們採用閉源方式,追趕者採用開源方式,會對領先者產生較大的商業衝擊”。
畢奇認爲,雖然美國AI巨頭們在技術方面領先,但在工程實現和市場規模方面,中企有不小的優勢。因此,不排除今後即使美國巨頭們能保持技術方面領先優勢,國內企業通過開源方式,也會佔有一定數量的全球市場份額。“這就是爲什麼美國巨頭們還有較大擔心,要消除這方面的風險,除非美國某個AI巨頭加強自信心,堅持開源方式,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引領全球”。
“挖牆腳”大戰一觸即發
《華爾街日報》分析稱,美國的公司往往優先考慮在構建“人工智能超級競賽”中尋求重大突破,而中國的企業則更專注於實際應用,這一點可以幫助其快速贏得新用戶。報道援引微軟總裁布拉德·史密斯近日在美國國會上的發言稱,“決定美中誰能贏得這場AI競賽的第一要素是,誰的技術在世界其他地區得到最廣泛的採用。”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在全球數字化與智能化的浪潮中,中國AI企業憑藉技術優勢與創新能力,在國際舞臺上開始嶄露頭角。一份行業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0月,中國AI企業總數918家,其中有203家企業開啓出海進程,出海率超過22%。報告分析稱,中國AI出海企業中絕大多數公司產品集中在應用層面,佔比高達76%。2025年,中國AI應用出海在產品類型與數量方面都實現了快速增長。不少中企將東南亞作爲出海的重要目的地,該區域內容電商發展迅速,TikTok、Shopee、Lazada、Temu等平臺增速可觀。全球新聞網報道稱,隨着中國與東盟貿易往來不斷深化,AI產業的快速發展已經開闢出新的應用領域,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合作並重塑區域產業格局。
與此同時,美國科技巨頭間圍繞AI的“內卷”也愈演愈烈,OpenAI與Meta的人才爭奪戰近日成爲焦點。美國《財富》雜誌網站5日報道稱,在硅谷白熱化的“AI霸權競賽”中,令人咋舌的高薪酬一直是巨頭們吸引人才的關鍵手段。然而,作爲行業領頭羊的OpenAI正面臨如何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的難題。《紐約郵報》本月初報道稱,Meta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向OpenAI的至少10名關鍵員工提供了利潤豐厚的報價,這些員工可選擇入股Meta,在4年內獲得高達3億美元的收益。有多家美媒披露,在最近幾周,Meta成功聘請到了多位來自OpenAI的研究人員。OpenAI首席執行官奧爾特曼抨擊了扎克伯格咄咄逼人的“挖牆腳”舉動,他告訴員工,Meta的行爲方式令人反感。據報道,上週末OpenAI的高級研究官向員工發送了一份備忘錄,發誓將與Meta在爭奪頂尖人才的競爭中“針鋒相對”。
OpenAI同其長期合作伙伴及主要投資方微軟的關係近來也出現惡化。《華爾街日報》報道稱,OpenAI希望微軟放鬆對其AI產品和計算資源的控制,確保OpenAI轉型爲營利性公司,而微軟的態度決定了OpenAI能否籌集更多資金並實現上市。但知情人士稱,雙方在該問題上的談判進展艱難,OpenAI的高管們開始指責微軟在合作期間存在反競爭行爲,可能向美國監管部門申請針對微軟的反壟斷審查。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此前,OpenAI同微軟的關係被廣泛認爲是科技史上最成功的合作伙伴關係之一。微軟於2019年首次向OpenAI投資10億美元。根據目前的合同,微軟擁有通過其Azure雲銷售OpenAI軟件工具的獨家權利,並優先使用後者的技術。但如今兩家公司在多個AI產品和服務中展現出競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