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劃法影響百億教育經費 教團籲明定中央、地方負擔公式
振鐸學會今天開記者會,指出主計總處在財劃法通過後錯誤計算中央應承擔的教育經費比例。記者李芯/攝影
生成式AI闖進校園!聯合新聞網正在調查「大學生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習慣」,誠摯邀請各科系大學、碩博士學生填寫問卷。 ➡️點擊填答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後,2026年中央將移交4165億預算給地方政府,也影響教育經費編列。對此,振鐸學會今日召開記者會,指出主計總處在財劃法通過後錯誤計算中央應承擔的教育經費比例,少負擔超過345億元,呼籲應修法明定中央、地方政府各應負擔的經費比例,避免犧牲高中職免學費、大專學費補助等各項經費。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召集人謝國清表示,財劃法預估將影響800億元教育經費,修法至今已9個月,地方政府還不清楚未來哪些計劃、獎補助款會受到影響,下年度預算也無從編起,更憂心明年等高中職免學費、私立大專校院學生學費補助等各項經費會出問題。
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委員、順地臺灣福留子孫專案執秘丁志仁說,過去10年教育經費佔中央收入的比例約在12%到13%之間,例如今年度比例爲12.4%,然而,近日主計總處提議,用錯誤的算法將明年教育預算佔收入比例降至11%,中央政府負擔較今年減少500億元,爲3410億元。
不過,丁志仁主張,應沿用今年度12.4%的比例,再按同樣比例扣除明年度中央因財劃法減少的收入中,本應爲教育經費的數額,據此,丁志仁認爲中央政府明年合理的教育預算爲3755億,較主計總處的算法足足多負擔345億。
丁志仁表示,可以瞭解政府爲了因應中共威脅、美國對等關稅等問題,欲承擔較少教育經費,但也不能用錯誤的算法,從原本的12.4%突然降到11%。
振鐸學會前理事長張仁彰更指出,今年財劃法通過後,基層有許多問題陸續浮現,像是學校創意、創新的教學方法,在經費上都不如過往寬裕,連社區大學在經營上都有困難。
對此,丁志仁呼籲,藍綠應在教育預算休兵,並修改「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討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應負擔的經費比例。
振鐸學會亦主張,應明定中央收入編給教育經費的佔比,保障少數較不寬裕的縣市基本需求;地方政府的教育預算平均與收入佔比也應訂定在內。同時,授權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將地方政府分羣,例如分爲臺北市、其他直轄市、非離島縣市與離島縣市,各自設定教育應分擔數公式。
振鐸學會指出,盼能透過修法,訂定中央政府教育經費的法定最低下限,也發起連署,目前已有30個教育團體急300多人蔘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