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失智症!8旬翁走路不穩 竟是白內障與黃斑部病變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賴旗俊指出,黃斑部病變是臺灣中老年人視力喪失的常見原因之一,尤其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羣。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央,是負責辨識細節、閱讀、認人及觀看影像的關鍵區域,一旦出現病變,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提供)
新北市一名8旬林姓老翁,近日因走路常踢到東西甚至跌倒,懷疑罹患失智症就醫,未料檢查後發現元兇竟是白內障合併黃斑部病變。經過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賴旗俊檢查治療後,視力才逐步恢復,重新享受生活與社交活動的樂趣。
土城醫院指出,賴旗俊爲世界級眼科權威、知名視網膜專家。他表示,黃斑部病變是臺灣中老年人視力喪失的常見原因之一,尤其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羣。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央,是負責辨識細節、閱讀、認人及觀看影像的關鍵區域,一旦出現病變,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賴旗俊提醒民衆,黃斑部病變初期異常症狀常由單眼開始,出現閱讀跳字、字體扭曲、中央視野模糊或黑點等情況,但容易與老花眼或視覺疲勞混淆,延誤就醫時機。尤其是溼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若延誤治療超過2年,高達9成以上患者視力會惡化至0.05以下,甚至可能造成失明。
賴旗俊說,除了老化因素外,高度近視、三高慢性病、抽菸、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及使用3C產品等,都是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現代人習慣在昏暗環境滑手機,瞳孔放大讓光線更容易直射黃斑部,造成慢性傷害;若本身有高度近視,因眼球結構改變,更容易誘發病變,導致年輕化趨勢。
賴旗俊指出,黃斑部病變分爲乾性與溼性兩類,乾性病變約佔8成,病程進展慢,目前無特效藥,只能靠改善生活習慣延緩惡化,如配戴太陽眼鏡防止強光照射、戒菸、控制三高、補充抗氧化營養素等。溼性病變惡化速度快,主要是由新生血管異常增生造成出血與水腫,需透過眼內玻璃體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治療,臨牀顯示約8成患者連續注射3劑後,3個月內視力可改善;但若延誤治療,95%的溼性患者在2年內可能造成失明,因此及早診斷與介入治療至關重要。
賴旗俊建議民衆每日花10秒鐘進行簡易視覺自我檢查,只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透過家中磁磚線條或阿姆斯勒方格表,留意是否出現線條扭曲、中心黑點或視野不對稱等異常。唯有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才能守住寶貴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