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眼看不清 小心黃斑部病變

世界視覺日衛教大使郭子乾(右)表示自己岳母多年來飽受黃斑部病變之苦,做爲照護者,也呼籲民衆,若發現視力惡化,應立即就醫。(鄭鬱蓁攝)

隨着高齡人口愈來愈多,老年眼睛退化、病變問題也跟着加劇。臺灣眼科醫學會指出,65歲以上國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盛行率高達10%,每10人就有1人確診,其中「溼性黃斑部病變」雖僅佔1成,但卻導致9成嚴重視力喪失,堪稱視力的「無聲殺手」。

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視網膜中心主任鄭成國醫師指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多發於50~70歲族羣,可分爲乾性與溼性兩種,其中溼性是50歲以上民衆失明最常見的病因。

鄭成國說明,黃斑部是視網膜中央掌管視覺的關鍵區域,「比腦部還需要氧氣」,但隨着年齡增長,血液與氧氣供應逐漸減少,只要一缺氧,就會長出新生血管,造成出血或水腫,此時看東西,就會導致影像扭曲、暗影或中央視線模糊等。

鄭成國表示,不少長輩看不清,還以爲是老花或白內障,直到兩眼都快看不見了纔來,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時間。臨牀觀察發現,約7成患者初期僅單眼受影響,因還有另一眼代償視覺,「兩眼互相幫忙」,是導致病患難察覺生病主因。許多人直到有一天遮住好眼,才驚覺另一眼幾乎看不見。此時多已進入晚期,視網膜細胞受損、結疤,視力難以恢復。

鄭成國強調,早期發現並治療,仍有機會恢復實用視力,但一旦拖延,損害常爲不可逆,建議50歲起,可以每天做一個小動作,「睜一眼、遮一眼」,兩眼輪流看一個固定的物品或是方格子,若事物看起來扭曲或看不清,就要趕快就醫,治療上,目前可透過在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類型的藥物,抑制病變,目前已經有健保給付,最高可申請14劑,若能在早期介入,多能獲得顯著改善。若有高度近視、三高、抽菸或長期曝曬等風險因素,更應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