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走路不穩竟是腦瘤 醫曝早期症狀:及時治療是關鍵

中年男走路不穩竟是腦瘤,醫曝早期症狀:及時治療是關鍵。(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基隆市有一名40餘歲的男性,近期出現走路不穩與右腳乏力的情況,便赴部立基隆醫院就診,經過基隆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醫師蔡翊新爲其檢查,發現男子大腦左頂葉有1顆約4公分的顱內腫瘤,經手術切除後,康復情況良好。蔡翊新表示,腦瘤並非無法治療,最重要的是早期發現與及時治療。

部立基隆醫院副院長蔡翊新表示,腦瘤並非無法治療的疾病,只要能夠早期發現、精準治療,往往能有不錯的成效。(部立基隆醫院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這名男性10餘年前因嚴重頭部外傷接受開顱手術,術後復原狀況良好,也重返職場,在術後追蹤期間,狀況也一直很穩定,後來男子就不再回診追蹤。不過近1個月,男子突然病人出現走路不穩與右腳乏力的狀況,男子懷疑是先前外傷復發,便赴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看診。

部立基隆醫院副院長蔡翊新表示,腦瘤並非無法治療的疾病,只要能夠早期發現、精準治療,往往能有不錯的成效。(部立基隆醫院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蔡翊新接診後,爲男子安排相關的檢查,發現男子大腦左頂葉有1顆約4公分的顱內腫瘤,隨即安排男子入院接受開顱手術切除腫瘤,病理診斷證實爲良性腦膜瘤。術後康復情況良好,男子右下肢的肌力恢復,行走步態完全改善。

蔡翊新指出,腦瘤可分爲原發性與轉移性2大類。原發性腦瘤多源自腦部組織,如膠質瘤、腦膜瘤;轉移性腦瘤則常來自肺癌、乳癌等其他器官轉移。常見症狀包括:持續性頭痛,清晨噁心嘔吐,癲癇發作,單側肢體無力,以及語言或視覺功能障礙等。這些症狀常被誤認爲其他疾病,而延誤治療時機。

在臨牀上,醫界主要依靠磁振造影(MRI)、電腦斷層(CT),必要時輔以功能性影像檢查與病理切片來診斷病患是否罹患腦瘤。蔡翊新指出,早期診斷與精準治療在腦瘤治療過程中的扮演極大的重要性。他指出:「精準診斷能幫助醫師規畫治療策略,特別是分子檢測的應用,能判斷腫瘤惡性程度,甚至提供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的依據」。

蔡翊新表示,腦瘤治療需要跨專業團隊,包括神經外科、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及復健科,共同規畫最適合病人的治療與復健方案。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已有高解析度顯微鏡並將引進術中導航系統,大幅提升手術安全性與成功率,針對大部分良性腦瘤已可治療,惡性腦瘤則結合臺灣北部醫療網絡的轉診與合作體系,提供在地病人專業且完整的醫療照護。

他也提醒民衆,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降低腦瘤風險,例如:避免長期暴露於放射線與致癌物,規律作息,均衡飲食等。若有家族病史或長期抽菸飲酒習慣,民衆更應提高警覺,定期健康檢查。

蔡翊新認爲,腦瘤並非無法治療,最重要的是早期發現與及時治療。如果出現持續性頭痛、癲癇發作或神經功能異常,請及早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