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懂,而是我不敢問──寫給那些總在「性別議題」前面沉默的人

你還記得幾歲開始,學會了「某些話題不要碰」?「那個是女孩子的問題,我們不懂啦。」「這麼情緒化,難怪當不了主管。」「他是不是太娘了?」 示意圖/Ingimage

👁️ 有些問題,從小就被學會「不能問」

你還記得幾歲開始,學會了「某些話題不要碰」?「那個是女孩子的問題,我們不懂啦。」「這麼情緒化,難怪當不了主管。」「他是不是太娘了?」

有些人不是沒有性別意識,而是從小就被教導:「不要多嘴,不然會惹麻煩。」於是他們學會安靜、笑而不語、轉身後再嘲諷一句。不是惡意,而是無知包裹着的順從。

根據心理學者Carol Gilligan的研究,我們的社會教育常把「照顧、敏感、表達」歸類爲女性特質,而把「獨立、果斷、理性」作爲男性標準。這讓每個人都被性別標籤綁住:女孩不能太堅硬,男孩不能太柔軟。而最終我們集體養成了「懂不敢說、不懂也裝懂」的性別溝通困境。

🎭 當「安全感」是特權,那傷害就會悄悄變成日常

很多人其實知道同事說的話有問題,但還是笑了笑,沒有說什麼。不是因爲他們認同,而是因爲「說了會變成情緒化的人」、「你太政治正確」、「你是不是玻璃心」。

這正是性平議題裡最難的地方——暴力從來不需要大聲,它可以是冷場、排擠、沉默、無視。根據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統計,職場性別歧視的通報比例遠低於實際經驗數量,許多人選擇不處理,是因爲「不知道該怎麼說,說了也不會有人在乎」。

性別平等不是什麼社會議題,它是每個人日常對話裡能不能安心說話、穿自己喜歡的衣服、活出原本樣子的權利。

🧭 不敢說,不代表你沒感覺

你可能不太敢在公開場合談性別,可能還搞不清楚什麼是「非二元」、「跨性別」、「性傾向與性別認同的差異」,但你心裡一定知道:你曾目睹不公平、你曾經沉默、你也曾想爲別人說話。

這篇文章不是來檢討你的沉默,而是告訴你:你願意想一想,就是開始的證明。

(本文經《聊心茶室》授權,原文出處「《不是不懂,而是我不敢問》──寫給那些總在「性別議題」前面沉默的人」,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