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懂人性

經常有管理者向我抱怨00後不好管理,自己苦口婆心,掏心掏肺講道理,希望對方能夠有所改變,在未來職業發展中,越來越好。

對方非但不領情,還一臉不情願。

不知道自己這麼辛苦圖個啥。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建議對方,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溝通方式。很多時候,下屬不聽你的,並不在於你說得對不對,而在於你的溝通有問題。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說:“與人打交道,我們面對的不是絕對的理性動物,而是充滿了情緒變化、滿腹成見、受自負和虛榮驅使的生物。”

所以說,好的溝通,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懂人性。

01 人性,渴望被尊重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這也是溝通中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基礎。

但是,有些管理者和下屬溝通時,缺乏尊重,顯得特別的簡單粗暴。

比如,下屬工作沒做好,不是客觀地指出問題所在,而是一頓臭罵:“你這做的什麼東西,簡直太爛了”……

他也不聽下屬說些什麼,總是習慣性反駁,板着臉說教,然後在下屬唯唯諾諾地附和中,獲得某種征服欲。

尊重是相互的,一旦對方感受到不尊重時,往往會產生牴觸情緒,溝通就很難順利進行下去了。

那麼,在溝通中,這種尊重體現在哪些地方呢?

①傾聽。溝通的時候,當別人提出自己的看法的時候,無論你有多麼強烈的反駁慾望,都要剋制自己,耐心聽對方講完,而不要打斷對方。

這既是尊重他人,也是爲了不錯過某些重要的信息。

②真誠。真誠就是真情實意,表裡如一,不是虛情假意的客套,而是推己及人的理解。

沒有人是傻子,缺乏真誠的目的性是很容易讓人洞察到的。一旦別人給你貼上“不真誠”的標籤,溝通就不會有效。

切記,人性最深切的渴望,是得到別人的尊重。沒有尊重,就沒有溝通。

02 人性,缺乏耐心

在和下屬的溝通時,我最怕一種人,就是那種羅裡吧嗦說了一大堆,也沒把問題說清楚的人。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打斷他:“停,說重點。”

人性,缺乏耐心。每一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價值的,溝通中冗詞贅語,嘮叨囉唆,不得要領,必令人生厭。

不管是對上,還是對下,溝通簡單有效都是一個基本原則。如寶潔公司對簡潔作了規定,高級經理審閱的文件不得超過兩頁。

當然,簡潔並不意味着絕對地採用短句子,或者爲了簡潔而省略重要信息,它是指溝通者說話要簡潔,語言要精煉,重點要突出。

如何讓你的溝通簡單有效呢?

①去繁就簡。省略掉與目標無關的冗餘信息,簡練、準確地將關鍵信息表達出來,讓對方清晰地瞭解你的訴求。

正如哈里·杜魯門所說:一個字能說明問題就別用兩個字。

②準確表述。不要讓“過幾天”“等會兒”這種模糊的表達,讓溝通變得複雜。

選擇用準確的詞語,如“1月31日”“下午兩點半”等,你把要求說的越具體越準確,你們的溝通越有效。

③結論先行。不管你溝通的目的是什麼,結論一定是最重要的,說結論,讓結論先行。

不要過度糾結於過程和原因,這會稀釋你的重點,能讓對方一秒鐘理解到重點,這個溝通就是成功的。

卡耐基在《溝通的藝術》中指出:“簡單直接的溝通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所以,簡單點。溝通的時候簡單點。

03 人性,不喜歡被批評

人性,不喜歡被批評。一個人有多麼的在乎別人的誇獎,也就有多麼的厭惡別人的批評。

在管理工作中,適當的負面反饋是很有必要的。雖然很多管理者會把“對事不對人”掛在嘴邊,但實際上做不到。

尤其是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很容易從對事變成對人,甚至上升到價值觀,一開口就說對方人品不好,變成了人身攻擊。

這種破壞性溝通非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問題越變越糟。那,怎麼辦呢?給你兩個建議:

①同理心。什麼是同理心?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理解別人,能共情別人。

當你看到一個員工犯了錯誤,你要想到你也是這麼一路走過來的,你彷彿看到了曾經的自己,你不是爲了批評而批評,而是去幫助他。

你表面上是在幫助他,實際上更像是在幫曾經的自己。你看,這就是同理心。

②直言有諱。英國行爲學家波特說:“當遭受批評時,下屬往往只記住開頭的一些話,其餘就不聽了,因爲他們在忙於思索論據來反駁開頭的批評。”

所以,批評要有方法,做到直言有諱。批評心理學中,有一個“三明治法則”。

什麼意思呢?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就會讓被批評者能愉快地接受批評,也能讓批評更容易實施批評。

簡單地說,當你不得不採取批評時,先說些表示親切關懷的話,營造友好的溝通氛圍,讓對方心平氣和地接受接下來的交談。

然後,講事實,講感受,指出對方的不足之處,給出建議。

最後,結束談話前,不以嚴厲的語言作爲結束,而是給對方鼓勵、希望,讓對方重新振作,不致陷入被批評的低落情緒中。

04 人性,是利益驅動

要做好溝通,最需要考慮的不是“說什麼,怎麼說”,而是利益。

因爲,人性是利益驅動。在職場有任何事你想不通,你就往利益上去想,準能想通。

查理·芒格說:如果你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理性。

你想說服別人,推動別人去做某件事,你先要照顧好別人的利益,簡單來說,這事做了,對他有什麼好處;這事沒做,對他有什麼壞處。

王專老師在《說到點上》中,提到了一個溝通的“利益三角形”。

利益三角的三個點分別是:解決問題、他人利益和言行一致。

①解決問題。你的出發點是什麼,你先要搞清楚自己想解決什麼問題。明確了要解決的問題,對話就有了方向,而方向明確,路徑才能明確。

②他人利益。需求的背後,是利益。但你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也要考慮他人的利益。

他人利益的第一層是強調共贏,不是“我要什麼”,而是“我們可以獲得什麼”。

第二層是因果關係。我們之所以能獲得利益,是因爲解決了怎樣的問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好地解決別人的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自己的問題。

③言行一致。承諾之後,就要兌現。任何溝通是否有效,都需要以實際行動做支撐。

人不會被說服,只會做有利於自己的選擇。高情商的溝通,會站在對方的利益點說話。

最後,總結一下,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成熟並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真正會溝通的人,不靠能說會道,而靠理解人性。你對人性的瞭解越多,你在溝通中就越從容。‍

來源 | 張麗俊(ID:zhanglijunCherry)

作者 | 張麗俊 ; 編輯 | 荔枝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