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肝炎變肝癌!闖診間毆醫師 臺大院長:追究法律責任

臺大醫院院長餘忠仁(鄭鬱蓁攝)

臺大醫院日前發生暴力事件,一名患者因無法接受肝炎惡化爲肝癌,闖入診間毆打醫師。八月一日新上任的臺大醫院院長餘忠仁今天表示,醫院將提供受害醫師相關保護與心理協助,並追溯動手患者的法律責任,他指出,這次案件也凸顯患者對於B型肝炎的風險因子認識不夠完全,未來應加強相關衛教資訊提供。

一名69歲的洪姓男子6日上午,不滿看了7年的肝炎沒好轉,反而惡化成肝癌,趁叫號空檔衝進診療間暴打醫生,導致臺大醫生下巴受傷,醫師沒有還手,而是告誡後,洪男停止攻擊行爲,由保全及護理師先行將洪男帶往保全室。到場的員警依涉嫌違反醫療法、刑法傷害罪等罪嫌將洪男帶返派出所偵處,移送法辦。

上任後,首度面對媒體的餘忠仁指出,臺大醫院設有非常快速的暴力防治機制,一旦暴力事件發生,訊息就會迅速傳遞給保全,並抵達現場協助處理。

對於這次暴力事件,餘忠仁表示,醫院仍會依循法律途徑,提供同仁所需要的保護,以及心理相關協助,同時對於該名病患會採取法律追訴權,若被攻擊的醫師需要,醫院都會全力協助。

餘忠仁表示,從這次事件,顯示民衆對於在疾病的認識還是有一段距離,以至於醫師雖然瞭解整個疾病的過程,但是民衆的認知裡面,有時仍沒辦法接受到醫師的訊息,因此,未來必須要加強民衆的教育。

餘忠仁提醒,B型肝炎患者若在進入肝硬化、慢性肝炎前就接受治療,可以非常有效的預防未來惡化爲肝癌的風險,但若進入肝硬化階段纔開始治療,肝臟的性質已經轉變爲可能成癌的溫牀,此時介入治療,雖能降低肝癌發生機會,但無法完全避免肝癌發生。

臺灣消化系醫學會與臺大醫院也共同發出聲明稿,提醒慢性B型肝炎病人需定期追蹤,因慢性B型肝炎患者,一旦進展爲肝硬化,罹患肝癌的風險將大幅上升,對於已出現肝硬化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建議應終身服用抗病毒藥物,目前健保亦有給付。

不過,消化系醫學會表示,即使規律服用抗病毒藥物,並不代表從此高枕無憂。根據臺大與臺灣多家醫學中心合作的長期追蹤研究顯示,針對B型肝炎肝硬化病患的抗病毒治療,確實能降低約六成的肝癌發生風險,但仍無法完全杜絕肝癌的可能性。這並不代表抗病毒治療無效,而是凸顯了定期接受肝癌篩檢與追蹤的重要性。

消化系醫學會強調,透過持續監測,才能在肝癌發展的早期階段及早發現,搭配適合治療,提高治療的成功率,才能進而延長患者的存活期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