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誘發肺癌 國衛院研究:空汙加速糖尿病患者腎病惡化

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說,糖尿病患要避免慢性腎臟病,必須遠離空污,降低洗腎的風險。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第二型糖尿病患高達250萬人,一旦病情未控制得宜,恐增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機會。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若長期暴露於在空氣污染物質,如二氧化氮(NO2)與懸浮微粒PM2.5,同樣會增加慢性腎臟病風險。國衛院表示,糖尿病患若沒有好好控制病情,血管容易引起病變,如果又處在空污環境,將催化血管發炎加速病變,建議糖尿病患要避免慢性腎臟病,必須遠離空污,降低洗腎的風險。

研究計劃主持人、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說,此篇研究爲國際首篇,針對第二型糖尿病者的慢性腎臟病情形,進行長期世代追蹤,於2003至2005年共招募1316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女性佔52%、男性48%,平均年齡56歲,患者被追蹤至2012年年底。

許志成說,患者於研究期間至少進行兩次臨牀訪視,觀察其慢性腎臟病的發展,平均每半年監測腎絲球過濾率(eGFR)一次,當數值低於60,即爲慢性腎臟病,並增加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率機會。

許志成說,該研究收集由環境部設置的72個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站,其中二氧化氮、懸浮微粒PM2.5的月平均濃度,再以患者居住地址推估相對暴露濃度。研究發現,在922位腎功能正常患者中,經過平均5.54年的追蹤後,有441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研究進一步發現,當患者暴露在超濃度空氣污染環境下,如二氧化氮濃度超過22.55ppb,或PM2.5濃度超過每立方公尺33.44微克時,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顯著增加。

許志成說,研究最新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暴露於二氧化氮濃度下,每增加1ppb,慢性腎臟病風險增加4%,若增加10ppb,罹病風險增至52%,可見糖尿病患者在空氣品質防護方面,需要受到更多的保護。

參與研究的臺大醫學院護理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秦唯珊表示,當糖尿病患暴露在較高濃度的二氧化氮和PM2.5的環境,將增加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研判可能是因爲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屬於血管病變的高風險族羣,若沒有好好控制病情,血管容易引起病變。如果又處在空污的環境,可能催化血管發炎加速病變,建議糖尿病患要避免慢性腎臟病,必須遠離空污,降低洗腎的風險。

此項研究凸顯了第二型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羣,應制定空氣品質管理策略的必要。秦唯珊說,建議政府將糖尿病患納入提醒空污指標的敏感對象,提醒糖尿病患者空污嚴重時應避免外出,若要運動應改爲居家運動,在家活動時,建議開啓空氣濾清器,做好防護措施,外出時也應查詢空污相關指標,並佩戴口罩。

許志成表示,根據歷年臺灣腎病年報資料顯示,約有47%慢性洗腎患者乃是因糖尿病沒有好好控制,引發慢性腎臟病所致,所以除了控制三高、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等,以防血管病變外,空污環境因素也需多加註意,呼籲政府應有更多嚴格措施,減少空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