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醫大研究成果揭示:夜間光污染或可誘發糖尿病

記者近日從安徽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公共衛生學院孫瑩教授團隊近期在《生態毒理學和環境安全》雜誌發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通過真實環境監測揭示臥室夜間光照與青年血糖代謝異常的關聯,創新性提出“晝夜節律依賴性進餐時間”的調節作用,爲光污染健康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孫瑩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發現,看似平常的“夜間光線暴露”,可能是導致我國青年糖尿病發病率持續攀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這項歷時三年的研究對256名18歲至22歲的大學生進行了系統調查,結果令人警醒。

研究團隊使用便攜式照度計對參與者的臥室環境進行了精準監測,發現當臥室平均夜間光照強度超過3勒克斯(約爲月光亮度的30倍)或單次暴露超3勒克斯的時長超過50分鐘時,受試者的空腹胰島素水平、胰島素抵抗指數等血糖代謝指標就會顯著升高。

“3勒克斯的光照強度僅相當於一盞小夜燈或電子設備待機時的微光。”“長期暴露於這種低強度夜間光線下,可能通過抑制褪黑素分泌、擾亂生物鐘等機制損害葡萄糖穩態。”論文第一作者李琪博士和徐玉祥博士分別介紹。

該項研究還首次提出“晝夜節律依賴性進餐時間”,發現調整進食時間可有效緩解光照危害。研究數據顯示,如果能達到“早餐不晚於9時”“晚餐不晚於19時”“在8小時至12小時內完成全天進餐”“睡前5小時結束進食”上述條件中的3項以上者,睡眠期間夜間光危害效應降低60%至80%。

基於研究成果,團隊從兩個層面提出建議——個人健康方面,可以通過睡前關閉所有光源、使用遮光窗簾、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電子設備等方式,優化睡眠環境;同時,規律進餐時間,並儘量提前早餐和晚餐時間,避免深夜進食。社會發展方面,要加強公衆科普,提升大衆對光污染健康風險的認識,倡導“黑暗睡眠”理念。

來源:安徽日報

編輯:李夢祝

實習編輯:劉心雨

責編:汪冰 陳光明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