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車企誇張宣傳頻翻車 整改和規範來了
“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前不久,家住上海的周家立逛了逛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以下簡稱“2025上海國際車展”),對朋友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儘管是有着20多年駕齡、換過3臺車的“老司機”,周家立仍對2025上海國際車展各大車企展臺上擁有“星軌大燈”“駕駛頭等艙”“女王副駕”“劇院式影音環繞”等配置的新車型、新功能和新概念感到新奇。
“這些用炫酷、高端詞語進行修飾的配置非常吸引人,但實際體驗一遍後,我發現其中有些功能沒有想象中那麼科幻或先進。”周家立對記者說,“甚至有些車企的營銷宣傳和實際產品體驗出入很大,建議大家買車前多去試駕和對比。”
周家立的感受並非偶然。
近年來,爲了吸引消費者注意、搶佔市場份額,部分車企在營銷宣傳領域傾注大量心血。有的車企爲了達到預期的效果,在營銷時“用力過猛”;有的車企則越過紅線,誇大宣傳某些新車功能和性能參數,最終招來用戶和網友的熱議、質疑甚至打假。
近期,小米SU7 Ultra選裝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引起了不少消費者的關注和討論。張真齊/攝
莫讓失範宣傳給品牌抹黑
李澤峰(化名)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等待很久的價格超55萬元的小米SU7 Ultra,會因爲一塊4.2萬元選裝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以下簡稱“雙風道前艙蓋”)陷入輿論漩渦。
作爲一名資深的“米粉”,李澤峰對小米汽車的首款車型SU7心儀許久。今年2月發佈的小米SU7 Ultra,憑藉更運動的外觀和出色的性能讓李澤峰毫不猶豫地選擇下訂。
“儘管新車交付需要等待3個月的時間,但是我覺得等待是值得的。”李澤峰對記者說。爲了讓自己的小米SU7 Ultra性能更強勁、造型更拉風,他還特地選裝了價格爲4.2萬元的雙風道前艙蓋。
正當李澤峰對小米SU7 Ultra翹首以盼時,一則消息卻給了他重重一擊。5月初,首批交付的SU7 Ultra車主實測發現,小米SU7 Ultra的雙風道前艙蓋功能存疑——該前艙蓋既無法有效導流也難以產生下壓力,不能給汽車性能提升帶來幫助。
“我看到有博主通過實驗,用鼓風機對着小米SU7 Ultra的雙風道前艙蓋吹風,結果發現蓋在上面的紙巾毫無反應。還有車主對車輛進行拆解,發現所謂的能夠‘雙風道高效導流’碳纖維開孔未與輪轂散熱系統連通,且前包圍格柵在開啓狀態下氣流無法形成有效導流。”李澤峰說。
“在小米SU7 Ultra的官方宣傳裡,明明白白地寫着‘雙風道前艙蓋完全復刻小米SU7 Ultra原型車,採用了相同的空氣動力學設計2個貫穿風道,實現前部空氣高效導流’。”李澤峰直言,“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也曾在3月2日的微博中提到‘碳纖維前艙蓋,不僅改了外觀件,內部結構也改了,雙風道直接導向輪轂,支持輪轂散熱’等內容,而這些來自小米官方的宣傳口徑,就是我選擇多花4.2萬元選裝雙風道前艙蓋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由於“雙風道前艙蓋”的實際效果與之前的宣傳差距很大,李澤峰等一些小米SU7 Ultra的車主有種原本要買“性能配件”,最終到手的卻是“裝飾品”的被欺騙感。
隨着該事件的發酵,5月7日,小米汽車進行官方迴應:“爲響應用戶需求,SU7 Ultra復刻原型車同造型挖孔前艙蓋設計,給用戶更多造型選擇。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在滿足復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還提供了部分氣流導出和輔助前艙散熱功能,我們對此前信息表達不夠清晰深表歉意。”
小米汽車還提出了兩個補救解決方案:一是對於未交付的訂單,將提供限時改配服務,可以改回鋁製前艙蓋;二是對於已提車和在本次限時改配結束前選配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截至5月10日23點59分59秒前)的鎖單用戶,同時還“贈送2萬積分以表誠意”。
“車企需深刻認識到,即使是零部件功能、風阻係數等看似‘非重要’的參數,相關不實宣傳仍可能觸發多重法律責任。”談及這一話題時,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於大釗對記者說。
於大釗表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廣告主應對廣告內容真實性負責。若車企虛假宣傳,如誇大零部件功能等,市場監管部門可責令停止發佈廣告、消除影響,並處以罰款等處罰。同時該行爲還可能構成合同違約,購車合同中有涉及零部件功能等內容,若車企虛假宣傳導致實際情況與合同約定不符,車企將構成違約並需承擔違約責任。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汽車“雙風道前艙蓋”事件並非孤例。或許是因爲汽車企業在新車營銷、宣傳上空前賣力,新車、新功能層出不窮,近期車企因營銷走樣或誇大宣傳而引發網友熱議的案例時有發生。
記者注意到,在粉絲量達221萬的上汽榮威抖音官方賬號“榮威Roewe”中,近期一些失範宣傳視頻也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
在上汽榮威抖音賬號4月6日發佈的一條宣傳視頻中,從駕駛位下車的女性穿着一雙高跟鞋;4月3日AI生成的宣傳視頻裡,兩位潛水者在水下吐掉呼吸管並張嘴微笑;3月26日AI生成的宣傳視頻裡,駕駛員把上半身都探到車外與他人打招呼……
不少網友對上述榮威宣傳視頻中的“離譜操作”表示不解和反感。網友們紛紛評論“高跟鞋開車你也是真行”“誰坐在車裡這樣和人打招呼”“AI生成的東西果然一眼就能看出”。記者就此事致電上汽榮威公關部,截至發稿前,上汽榮威並未對此事作出迴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雖未明確規定禁止穿高跟鞋開車,但規定了機動車駕駛人應當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規定,按照操作規範安全駕駛、文明駕駛。與此同時,很多地方性法規明確指出,不得有穿拖鞋、高跟鞋(跟高4釐米以上)、赤腳、吸菸等妨礙安全駕駛的行爲。”於大釗分析說。
於大釗指出,穿高跟鞋開車被交警發現,一般會面臨警告或者一定金額的罰款。如果因穿高跟鞋駕駛導致交通事故,處罰會更嚴厲,罰款金額可能提升至200元,並且在事故責任劃分中,穿高跟鞋駕駛的行爲可能會被認定爲存在過錯,從而影響事故責任的認定結果,駕駛人可能需承擔主要責任甚至全部責任。
“此外,‘在水下潛水張嘴微笑’‘把半個身子探到車外打招呼’等宣傳也與生活常識或安全規範明顯衝突。車企應建立嚴格的宣傳內容審覈機制,確保所有的宣傳合法合規、合情合理,而不要因短期營銷利益損害長期商業信譽。”於大釗補充說。
4月6日上汽榮威抖音賬號的宣傳視頻中,從駕駛位下車的女性穿着一雙高跟鞋。
避免營銷宣傳“狂飆突進”尚需多方協力
放眼近幾年的汽車市場,就會發現車企營銷宣傳“翻車”的情況時有發生。
2024年7月,一段360創始人周鴻禕體驗廣汽昊鉑HT車型被門夾手大叫的視頻在網上曝光,引發熱議。視頻中,廣汽昊鉑的工作人員介紹了該車型的鷗翼門設計,並強調其具備防夾功能。然而,工作人員宣傳“車輛有防夾功能”的話音剛落,周鴻禕的手就被夾住,併發出一聲慘叫。
對此,廣汽昊鉑迴應稱:“有專門小組在處理這個事情,不建議用手測試,因爲畢竟是機器。”有網友調侃稱,這與周鴻禕手被夾之前的宣傳話術截然不同。
“創維汽車可以緩解高血壓、提高免疫力,消除習慣性腹瀉。”同樣在2024年,創維汽車創始人黃宏生在公開場合的一系列發言令人大跌眼鏡。他公開表示,創維汽車有助於養生,自從在創維車中午休後,在沒吃藥的情況下他的血壓都恢復正常了。
隨後,創維汽車通過官方微博賬號發佈了相關說明,“創維汽車創始人稱駕駛創維汽車能治病還能延壽”的網傳信息屬於斷章取義、惡意拼湊。黃宏生的分享是從個人親身經歷出發,闡述創維汽車尤其是健康3.0系統爲其個人健康帶來的正向作用,且黃宏生從未表示個人相關經歷具有普適性。
“車型的各項功能和數據參數並非兒戲,車企需建立科學的測試流程,避免因測試方法不規範等原因導致功能和數據出現偏差。若車企發現宣傳內容存在誤差,應立即啓動更正程序,主動向消費者說明情況。”汽車行業分析師孫巍對記者說。
同時孫巍指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車企對影響消費者決策的信息負有主動告知義務。即使部分功能和參數屬於“次要信息”,倘若它們可能影響消費者對車輛性能的整體認知,車企仍需確保披露內容的準確和完整,避免構成誤導性宣傳。
需要注意的是,近期國家相關部門也注意到部分車企存在誇大、虛假和不規範的宣傳現象,並開始從多個角度入手進行整改和規範。
4月16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組織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准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會議強調,汽車生產企業要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誇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5月8日,工信部官網發文,公開徵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業內人士指出,該標準的出臺,或將填補行業對隱藏式車門把手等領域的空白,終結車企在該領域“各說各話”“自吹自擂”的情況。
在孫巍看來,想要避免車企在營銷宣傳領域“狂飆突進、野蠻生長”,除了國家相關部門完善規則、加強監管外,車企也要樹立“宣傳底線意識”。在推出新產品、新技術之前,車企應進行多次完整且嚴謹細緻的驗證與測試。
“蔚來在推出‘線控轉向’之前,國內沒有相關標準可依,無法走正常的法規認證流程。針對這一情況,蔚來ET9選擇走新技術評審路線。在由工信部組織的兩個技術評審委員會見證下,蔚來ET9的線控轉向系統正式獲得工信部技術評審委員會的評審通過,中國第一輛搭載真正意義上線控轉向的車型最終量產上市。”孫巍舉例說。
“如今中國汽車產業已站在世界的前沿。接下來一定還有很多新產品和新技術率先在國內亮相併搭載。像蔚來一樣在營銷宣傳之前做好充足準備和官方背書,才能讓更多創意和想法平穩安全地落地。”孫巍總結說,相信在國家相關部門的規範和各大車企的自糾自查下,“整風清朗”後的汽車行業將持續穩步向前發展。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