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ETF太燒錢,中小公募差異化佈局指增基金,是破局良方嗎?
財聯社3月18日訊(記者 李迪)在ETF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許多中小公募基金公司正面臨着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發展ETF業務的高門檻讓多數中小公募難以承擔,而錯失ETF業務的發展機遇,又可能導致這些公司發展受限。
爲抓住被動投資的發展機遇,許多中小公募選擇通過指數增強基金來破局。這可以規避與頭部公募在場內進行直接競爭,也可以發揮自身在主動管理方面的差異化優勢。
今年以來,已有20餘隻指數增強基金成立。其中,在中證A500這一熱門賽道,已有十餘家公募成立指增產品,包括蘇新基金、中金基金、鵬揚基金等中小型公募。另外,在滬深300這一紅海賽道,也有公募通過佈局指數增強產品破局。
ETF業務門檻較高,未佈局公募處境尷尬
近兩年,ETF業務發展勢頭強勁,但由於業務發展的門檻較高,許多中小公募都沒有開展ETF業務。
“ETF業務的前期的系統投入成本較高,而推廣一隻ETF產品還需要耗費較高的渠道費用。此外,由於ETF具有場內交易的特性,爲了保證ETF的流動性,有時還需要引入做市商,這也是不可忽視的成本。對於多數中小公募來說,這些成本是難以承擔的。”一大型公募市場部人士如是說。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一些沒有開展ETF業務的中小型公募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狀態。如果開展ETF業務,那需要投入巨大成本,並且承擔業務盈利不及預期的風險。如果不開展,又會錯失ETF投資大發展的業務機會。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ETF業務對於公募基金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業務機會。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這個業務不僅門檻高,還非常依賴先發優勢。再加上ETF行業目前本身就競爭激烈,對於後入局者來說,想佈局這份業務的難度會更高。但如果不開展ETF業務,中小型公募又會錯失業務機會,只能眼睜睜看着同業機構賺錢,並且看着自己的規模排名在行業中逐步下滑。”
中小公募通過指數增強產品破局
由於ETF業務發展門檻過高,於是,許多中小型公募通過指數增強基金來佈局被動投資。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25只指數增強產品成立。
以中證A500這一熱門賽道爲例,今年以來,已有12家公募發行中證A500指數增強產品,其中包括蘇新基金、中金基金、鵬揚基金等中小型公募。
此外,對於多年以來都競爭十分激烈的滬深300賽道,也有公募通過佈局指數增強產品破局。以博道滬深300指數量化增強爲例,該基金於今年1月21日成立,募集規模爲4.72億,認購戶數達4256戶。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發行指增產品可以通過自身的量化模型與同一賽道的ETF產品競爭,從而形成差異化優勢。
近期發行的指數增強產品中,也有多隻產品以自研量化選股模型爲賣點。以華商中證A500指數增強爲例,該基金就採用華商基金自主研發的量化選股模型,力爭在保持對標的指數緊密跟蹤的前提下,實現超越目標指數的投資收益。再以中加中證A500指數增強爲例,該基金採用自主研發量化多因子選股模型進行定量分析,採用超額收益+風險優化模型構建投資組合,力爭獲得β和α的雙重收益。
佈局指數增強產品有多重優勢
爲何指數增強產品能成爲中小公募基金佈局被動投資的重要工具?對此,業內人士指出,具體來看,佈局指數增強產品有以下幾點優勢:
首先,當中小公募發行場外指數增強產品時,可以避免在場內與行業巨頭直接競爭。由於場內產品的自身特性,要做好場內產品,不僅要儘量減少跟蹤誤差,還需要維持產品的流動性。這就需要投入許多成本做大規模,並且引入做市商提升產品的流動性,這都會導致較高的成本。
而有業內人士直言,場內ETF發展這麼多年以來,許多賽道都已經被幾隻龍頭產品壟斷,後入場產品的競爭難度非常高。雖然指數增強也有場內產品,但許多中小公募會更傾向於發行場外指數增強產品。這樣就可以避開與頭部場內產品的直接競爭,是個比較好的差異化競爭方式。
第二,發行指數增強產品能發揮中小型公募在主動管理方面的優勢,實現差異化競爭。一中型公募人士稱,“ETF的核心競爭力包括規模優勢、流動性優勢、先發優勢等。而指數增強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是增強策略。在資源投入等方面,中小公募可能處於劣勢,但在量化模型構建、基本面分析等投資策略方面,一些中小型公募也擁有多年的積累和優勢。在量化投資這一領域,一些中小型公募的業績是具備一定競爭力的,這能爲其發展指數增強產品提供一定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第三,市場回暖的背景下,投資者風險偏好提升,更傾向於阿爾法收益較高的指數增強產品。“在獲取指數Beta收益的同時,指數增強基金還有望通過主動管理策略提供Alpha收益。這種具備雙重收益特性的產品,在市場回暖期會更受投資者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