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不是胖瘦唯一指標 醫曝「關鍵危害」壓力過大也會胖
▲醫師指出,真正影響健康的關鍵是「體脂肪」。(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BMI不是胖瘦的唯一指標!醫師指出,BMI的主要侷限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的差異,這也是爲什麼同樣的身高體重,有人看起來緊實結實,有人卻顯得鬆軟臃腫,真正影響健康的關鍵是「體脂肪」,甚至要進一步考慮體脂肪的「量」與「分佈位置」,另外長期慢性壓力過高,也容易導致肥胖。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指出,以美國職棒球星大谷翔平舉例,他完美化身爲投手、打者兼具的「二刀流」,而他的身體組成,也是力量與速度的完美結合,他身高193公分,體重約95公斤,如果照BMI(身體質量指數)來算,爲25.5屬於「過重」範圍,但應該沒有人會說他胖,只會說他非常強壯。
真正要關注的重點是「體脂過量」,俗稱過重或是肥胖,這對身體百害無一利。施奕仲說,近年在肥胖醫學與代謝研究領域中,包括「病態脂肪病」、「脂肪質量病」逐漸被多人所引用,被用來解釋肥胖帶來的健康危害。
病態脂肪病(Sick Fat Disease)是白色脂肪過量囤積在腹部,引發一連串的荷爾蒙問題,導致身體慢性發炎、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羣,進而成爲心血管疾病,是化學性的病變。
脂肪質量病(Fat Mass Disease)主要與脂肪的物理性質有關,因爲脂肪量過多,造成身體結構性的負擔,例如因過胖導致關節承重過大而磨損、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羣等,爲生理上物理性的病變。
而體脂過高通常都來自於長期熱量過剩,吃進去的太多,而消耗的太少,吃進去的能量超過身體所需,身體就會自動將多餘的熱量轉化爲脂肪儲存,久而久之,體重開始直線上升,因此控制體脂率比單純「減重」更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內臟脂肪過高的成因不是隻有吃進過多的熱量,有些人明明看起來瘦瘦的,但卻也有內臟脂肪的問題,主要是因爲長期慢性壓力過高,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大量分泌,促進腹部脂肪堆積,形成「壓力型肥胖」。而無論是哪一種原因,只要內臟脂肪過高,就是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子。
要改善體態和體脂問題,施奕仲建議,規律的核心肌羣訓練搭配持續有氧運動是最必要的,若沒有運動習慣者,可先從堅持每天10分鐘鍛練核心開始,持續一個月,讓每日運動成爲習慣,最終理想是10分鐘核心訓練,加上30分鐘有氧是最好的。
高壓工作者則建議每日特別撥出15分鐘做正念練習或是淨空大腦思緒,「發呆」就是個不錯的選擇,搭配和緩的腹式呼吸,這也是一種有助於緩解身心壓力的放鬆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