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領配息!退休理財10點教戰:複利最大化思考

【文/謝方娪;圖片/天下雜誌】

退休理財就是一生規劃,現在開始,才能複利最大化,也要記得適時投資自己。

出生於戰後嬰兒潮末期,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巫慧燕是這「史上最富有一代」的縮影:曾在英商施羅德集團打拚18年,一路做到總裁位置,60歲華麗轉身,累積了一定財富自由度,正式進入退休後的第三人生。

較少人知道,巫慧燕早在40歲就投身研究臺灣退休制度改革。當年,軍公教退撫制度剛自恩給制改儲金制,在施羅德工作的她,對全球退休金制度知之甚詳,也早早認知到退休儲備的重要性,成爲退協早期會員,一投入,就是20餘年光陰。

看見國人平均餘命漸長,巫慧燕自比傳教士,不斷告訴大家要早一點做退休儲備。如何財務健康地迎接更長的第三人生,巫慧燕給讀者10點理財觀念檢核。

她認爲,最重要的是認知退休儲備沒有幾歲才能開始,「退休」二字聽來遙遠,本質就是一生的理財規劃。

1.養成記帳習慣:清楚自身資產負債及現金流,尤其中高齡須更重視現金流穩定性

2.區分想要及必要:建立支出判斷力,如薪水3萬,覺得太低、不想自提6%,但若每天少喝一杯60元飲料,剛好等同自提1800元

3.退休儲備現在開始:過往常認爲退休生活不急着煩惱,但複利效果不容輕視,應轉變既有觀念,退休儲備並非老了才能開始

4.強迫儲蓄:從複利效率最大化思考適合工具,購置房地產是一種,但非唯一做法;若有下一代,可善用他益信託、定期定額投入,爲小孩日後人生規劃

5.投資自己:世界持續變化,適度花錢精進自身技能及知識,考證照提高競爭力,快速累積收入水準

6.不同階段不同投資做法:單身、成家立業及老後,揹負的財務負擔不同。如配息型商品,更適合沒有固定現金流入的階段;不建議年輕人瘋配息,忽視投資複利效果

7.100法則依然有效:100減去年紀,是積極標的及保守標的建議配比,成長型標的比例要有,但隨年齡可慢慢往下降;積極投資不代表風險投資,若沒有投資過期貨、選擇權,不建議高齡階段貿然開槓杆,投資自己不清楚的標的

8.每年財務規劃總體檢:每年會有新的人生願望清單很正常,但要相應修正財務規劃

9.以終爲始規劃保險:透過醫療諮詢,瞭解未來可能的長照、失能及醫療風險,並規劃相應保險保額

10.要能想像財務健全的老後生活:最好的理財是,到人生最後一階段,還能把錢放在自己身上做最好的使用,促進健康、社交及學習,讓生活更有重心,而非僅能支應基本支出

【延伸閱讀】

半導體關稅100%,爲什麼對臺積電是好消息?

GPT-5比其他模型強在哪?怎麼用?

放棄外商總經理高薪,「我變快樂了」 戒掉成功的癮,打工也能是人生成就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29期;訂天下雜誌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