飆漲900%!A股又一“神藥”殺瘋了?
文丨小李飛刀
A股醫藥賽道,歷來不缺牛股。
自2024年9月以來,熱景生物股價飆漲逾900%,漲幅僅次於新晉妖股上緯新材。然而,公司業績已連續三年下滑,2024年更是出現上市首虧,原始股東周鋅還借股價大漲之機減持套現逾2.4億元。
這場背離業績的資本狂歡,還能瘋多久?
【狂飆900%背後】
熱景生物主營體外診斷試劑及儀器,佔收入比重高達99%。過去幾年,公司所處賽道受到集採政策持續衝擊,板塊集體狂瀉超80%。
2024年9月,熱景生物逼近歷史新低後,此後伴隨大市開啓暴漲之旅。至2025年8月8日,公司市值已超220億元,甚至超越營收規模十倍於己的金域醫學。
此外,公司最新市淨率(PB)高達7倍以上,創四年新高,遠高於金域醫學、迪安診斷、萬孚生物等競爭對手的1.5-2倍水平。
▲熱景生物近三年PB走勢圖,來源:Wind
熱景生物,爲什麼會大爆發?
2022年以來,熱景生物陸續參股了舜景醫藥、堯景基因、禹景藥業、智源生物等創新藥企,恰好趕上A股這波創新藥牛市風口。
2024年9月,A股創新藥指數估值創下十年新低,較2020年高峰迴調超過50%。此後,指數暴力反彈近90%,估值也隨之水漲船高。
除A股大市回暖因素外,創新藥行業自身發展也打了一劑興奮劑。中國本土創新藥企技術研發能力突飛猛進,對全球創新藥的貢獻佔比已經上升至三分之一,幾乎可以與美國同行分庭抗禮。
據醫藥魔方數據,2024年中國藥企對外授權交易金額突破500億美元大關,同比增長逾20%。2025年上半年,海外授權總額高達608億美元,已超2024年全年。
這一數據表明國內創新藥企在海外市場取得重大突破,對衝了國內因集採政策帶來的業績壓力,成爲創新藥板塊爆發的重要導火索。
熱景生物因提前佈局創新藥,且大漲前市值僅20億出頭、跌幅又深,成爲市場瘋狂抱團炒作的首選獵物。
【豪賭創新藥】
熱景生物所謂創新藥業務,現在並未貢獻任何收入,但給資本市場講了一個很有想象力的故事。
公司參股的舜景醫藥,旗下有一個重要在研管線——全球首創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抗體藥物SGC0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每年全球發病人數高達500萬,國內佔比約一半。當前主流療法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存在明顯侷限,約30%患者術後進展爲心衰,5年內死亡率高達50%。
全球超500億美元治療需求仍處真空地帶,創新藥物亟待破局。
SGC001具有精準靶向,已獲中國、美國相關部門的臨牀試驗批准。於是,在創新藥牛市氛圍下,資本市場瘋狂押注熱景生物,憧憬藥物成功上市後的業績增量空間。
不過,這自然蘊藏着無法兌現的重大風險。
目前,SGC001處於臨牀I期的lb階段,後續還有II、III期臨牀等漫長研發過程,按過往創新藥在研管線研發時間推算,預計耗時可能高達5-8年。
並且,創新藥研發失敗風險巨大。據半書房數據,行業均值顯示,臨牀I期至II期成功率約52%,II期至III期僅28.9%,III期至上市約57.8%,整體成藥概率僅7.9%。
SGC001能否成功上市,還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此外,熱景生物參股的智源生物,旗下有一款AA001在研管線,用於阿爾茨海默症(AD)治療,也被資本市場追捧。
據Global Data市場報告,全球AD患者數量將從2023年5500萬增至2030年的7800萬,全球市場規模將從70億美元增長至200億美元。
AD市場同樣是星辰大海,但熱景生物能否從中分得一杯羹,同樣面臨很大不確定性。
一方面,中國已有衛材/渤健聯合推出的侖卡奈單抗、禮來的多奈單抗等AD藥物正式上市,開始搶佔市場。正在研發的“預備役”管線包括諾華、葛蘭素史克、強生等數十家跨國藥企,以及恆瑞醫藥、康緣藥業、先聲製藥、石藥集團等30多家本土藥企。
面對如此多的競爭對手,智源生物的AA001管線又能有多大勝算?
另一方面,AA001於2025年2月啓動I期臨牀試驗,目前仍處於藥物安全性、耐受性及藥代動力學的la階段。研發早期的創新藥,意味着後續失敗概率很高。
況且,熱景生物僅持有智源生物23%的股份,即便後者管線成功上市,也無法充分享受其紅利。
可見,熱景生物參股的兩款重磅創新藥管線,均處於炒概念階段,被證僞的概率一點也不小。
事實上,不僅熱景生物,A股市場還有一大批趁着風口爆發的創新藥概念股,估值早已重返泡沫化水平。
融通基金經理萬民遠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數據大部分都是3-5年後的事,現在A股炒的大部分都是一二期甚至臨牀前的,大部分都是純炒。這位置大部分公司估計都見了未來三五年的頂,甚至很多估計是永遠的頂。
【IVD的增長瓶頸】
在佈局創新藥業務前,熱景生物業務單一,固守體外診斷賽道。
2021年,受疫情刺激,公司營收較2019年累計增長超25倍,歸母淨利潤更是暴增超60倍,股價也一飛沖天,市值一度高達140億元。
此後,公司業績持續三年負增長,2024年營收較歷史高峰銳減90%至5億元,歸母淨利潤罕見首虧1.9億元。2025年一季度,營收僅0.93億元,同比再降近20%,淨利潤續虧0.24億元。
▲來源:Wind
最爲糟糕的是,熱景生物毛利率已連續九年下滑。2019年之前,毛利率雖在下降,但整體維持在73%以上的高位。之後,隨新冠檢測業務需求大增又快速退潮,業務結構的變化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體表現。
當然,熱景生物業績表現拉胯與盈利能力的惡化,根源直指體外診斷業務的增長瓶頸。
2021年初,安徽省針對化學發光試劑進行試點集採,拉開了全國IVD集採序幕。
2022年12月,江西牽頭肝功生化、血脂26項集採,覆蓋23省,平均降幅近70%。次年12月,江西再牽頭腎功、心肌酶29項集採,覆蓋24省,平均降幅77%。隨後兩年,常規生化、發光等體外診斷項目基本全部納入集採。
前後五輪集採,生化領域市場規模銳減70億元,免疫領域銳減160億元,兩大細分領域累計少了230億元。反映到財務報表上,2024年,IVD板塊利潤暴跌65%,成爲醫療器械行業最爲殘酷的領域。
2025年一季度,表現同樣不樂觀——超七成IVD企業營收同比萎縮,超半數企業虧損或利潤暴跌超50%。
除採集帶來的價格衝擊外,監管部門推進的檢測套餐解綁、檢測結果互認政策,對IVD企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按照政策規劃,2025年底實現各地市域內醫療機構間互認項目超200項,2027年超300項,2030年全國互認工作機制健全完善。據藥聞社消息,從某地官方通報數據看,IVD檢驗結果互認使當地年度重複檢測減少30%。
在量價齊跌大背景下,IVD賽道玩家比拼的不是誰增長快,而是誰能幸運地活下去。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未來三年約50%的IVD中小企業將被淘汰出局。
未來,熱景生物IVD根基業務已基本失去翻盤高增的機會。在行業寒冬之下,若核心業務持續失血,更將危及對舜景醫藥等參股公司的研發輸血能力。
總之,熱景生物本輪逾900%的暴漲,本質是資金借創新藥故事的“矇眼狂奔”。未來,一旦擊鼓傳花的資本遊戲褪去,裸泳者也終將現形。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爲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