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溝通邊施壓 特朗普對華在打怎樣的"關稅牌"?
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國總統後,在經貿領域其他方面持續加碼對中國設限。
2月末,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佈提案,擬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船隻徵收所謂服務費,單航次最高達150萬美元。此前,美方發佈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調查報告,指控中方以所謂不公平做法,對美方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當地時間2月21日,白宮網站發佈名爲“美國第一”的投資政策備忘錄,再次將中國列爲“外國對手”。備忘錄聲稱,將阻止與中國相關的個人“收購美國關鍵企業和資產”,限制“對美國技術、關鍵基礎設施、農業、能源等戰略部門投資”,同時“考慮對美國向中國的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相關領域投資實施新的或擴大的限制”等。
此外,據彭博社報道,2月,美國政府官員與日本、荷蘭官員會面,討論加大兩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對華限制。報道還稱,白宮方面還打算進一步擴大對英偉達芯片出口到中國的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作爲特朗普“關稅新政”的連鎖反應之一,美國郵政部門於2月4日突然宣佈暫停接收中國內地和香港包裹,時隔1天又恢復接收,由此引發外界對中美跨境電商、跨境物流遭受衝擊的擔憂。
美方屢屢使用關稅武器,聲稱以改變其在貿易當中遭遇的所謂不平等,但結果損害的是美國自身經濟利益、動搖全球貿易秩序根基。
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測算,美國在過去幾年時間裡對華加徵關稅的成本,約有九成轉嫁給了美國消費者以及企業,尤其導致美國製造業中間產品的採購成本上漲13%。同時,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也並未減少。
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美雙邊貿易額超6335億美元,中國順差爲3233.3億美元;而2024年,中美貿易額超6882億美元,中國順差也升至3610億美元。
3月4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上,大會發言人婁勤儉表示,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建交46年來,中美貿易額增長了200多倍,雙向投資存量約2500億美元。中方願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對等互惠的基礎上,同美方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各自關切。
2月份,中美經貿領域高層舉行了美國新政府上臺後的第一次通話,輿論認爲,中美或將開啓正式談判。同樣在2月份,特朗普本人也公開表態,與中國達成一項“大協議”的可能性很大。然而,時隔不久,美方接連對華關稅施壓。這矛盾的言行在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研究中心主任何偉文看來,是特朗普的慣用做法。
何偉文稱,中方始終秉持用談判來解決貿易爭端,中方從不排斥談判磋商,只要美國抱着平等、互惠、誠心的原則,雙方就能坐下談,來解決問題。
看看新聞記者: 方樑
編輯: 周雯飛
責編: 方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