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更撫養權,法院引入社會觀護制度建立未成年人“成長檔案”

新京報訊(記者張靜姝 )4月23日上午,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法院召開“法融青春”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工作品牌成立三週年新聞發佈會。新京報記者在會上了解到,在一起變更未成年子女撫養權的案例中,判決前引入社會觀護制度,委託專業社工人員對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個人意願及親子關係等情況進行多次調查走訪,最終支持了原告撫養權變更的請求。

2014年李某(女)與張某(男)協議離婚,約定兩週歲的婚生子小張由母親李某撫養。因李某常年在外務工,幾年間小張隨母輾轉于山東、河北多地,頻繁轉學。爲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2022年張某訴至法院,主張變更撫養權以便孩子在京穩定成長。

延慶法院受理該案件後,引入社會觀護制度,委託專業社工人員對小張的成長環境、個人意願及親子關係等情況進行多次調查走訪。社會觀護報告顯示李某離婚後因工作繁忙,無力照料小張,孩子長期由親屬代管,且隨着小張逐漸長大,李某雖有不捨,也傾向於讓孩子隨父生活。承辦法官在詢問張某意見後,對該案件進行調解,將小張的撫養權變更至張某名下,並明確李某的探望權行使方式。

法官解析,在涉少民事案件中引入社會觀護制度,由社會觀護員作爲獨立第三方深入孩子的生活場景,通過觀察家庭互動、傾聽真實心聲,將法庭難以觸及的成長細節轉化爲可參考的“成長檔案”,讓司法決策不再侷限於法律條文,而是紮根於孩子的實際需求。這種“用腳步丈量真相”的方式,既幫助法院更全面地查明事實、化解矛盾,也讓父母在專業引導下反思自身教育方式的不足,從對立爭執轉向共同守護,不僅讓個案中的未成年人免受因親情割裂造成的傷害,更通過“辦理一案、規範一類”的示範效應,推動更多家庭在糾紛中學會理性溝通。

編輯 甘浩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