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塑膠減產」再陷僵局 大會拋「永續生產」拚最終條文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第二階段政府間談判會議(INC-5.2)今進入第三天議程,本屆是否迎來最終談判,全球關注。特派記者曾原信/攝影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第二階段政府間談判會議(INC-5.2)今(7)日進入第三天議程,本屆是否迎來最終談判,全球關注。由於大會主席瓦迪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日前在記者會曾透露「永續生產與消費」的重要性,外界預期可能會以「永續生產」一詞取代「減產」用語,避免陷入歷屆談判的「塑膠減產」僵局。
爲避免談判再次受阻,主席瓦迪維索早在談判前即展開佈局。7月11日他提前發佈關鍵文件,明確規劃談判時程與分組作業,爲會議定下節奏。他在首日開幕致詞中也多次強調「時間的重要性」,指出前4天的會議進展攸關全局。
根據議程安排,部分條約草案預計將於9日週六出爐,8月13日完成法律審查程序,並於8月14日將最終版本提交大會審議。值得關注的是,法律草擬小組此次特別邀請阿拉伯國家代表擔任協同主席,顯示本屆會議在程序設計上做出相當程度的妥協與包容,只爲加快協商進程、凝聚共識,力拚本屆順利產出完整條文。
針對歷屆爭議焦點「塑膠減產」,瓦迪維索在開幕記者會上回應媒體提問時,也透露出在塑膠全生命週期管理中,應注意「永續生產與消費」(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的重要性。場邊觀察人士分析,談判正逐漸朝向一個可能被各方接受的折衷方案,也就是以「永續生產與消費」取代「減產」一詞,避免引發石油輸出國反彈,也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框架。
此外,「永續生產與消費」的論述框架,同樣涵蓋了塑膠生命週期各階段的治理思維,從源頭減量、產品設計、消費行爲轉型,到最終的廢棄管理與循環利用,皆被納入討論範圍,也爲歷屆僵持不下的「減產」爭議,開闢另一條更具可行性的對話路徑。
環團則對大會在減塑讓步表達憂心。綠色和平組織全球塑膠公約談判代表團負責人福布斯說,開幕首日即有部分國家企圖阻撓,甚至削弱關於「減少塑膠生產」的討論與行動。與此同時,化石燃料產業積極遊說各國政府,試圖將企業獲利置於人類與地球健康之前。
「我們絕不會袖手旁觀」。福布斯說,這是世代難逢的機會,有可能真正扭轉塑膠危機的走向。如果這項公約最終無法確實落實減產,「甚至可能比沒有公約更糟」。
綠色和平臺灣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也說,環境部派員前往日內瓦密切關注談判進展,應清楚認識到,「支持減少塑膠生產」是終結塑膠污染最積極、有效且具成本效益的路徑之一。然而,談判進程卻遭遇部分政府與化石燃料企業的阻力。她呼籲環境部正視國際趨勢,堅定支持更積極的改革方案。
國際倡議團體「擺脫塑縛」(Break Free from Plastic)同樣對談判初期釋出的訊號感到失望。他們批評,瑞士聯邦環境部在開幕記者會中聲稱「並非呼籲限制塑膠產量」,形同在談判伊始即劃設界線、缺乏積極推動減塑的意圖,釋出「低雄心壯志」的消極訊號。
大會主席瓦迪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明確規劃談判時程與分組作業,爲會議定下節奏,強調前4天的會議進展攸關全局。特派記者曾原信/攝影
▪整理包/臺灣20%關稅排「後段班」 一表看各國稅率排名 ▪整理包/臺灣關稅出爐!20%高於日韓 川普關稅新舊稅率總比較